
①极豆科技完成近亿元新一轮融资,由国际芯片巨头领投、地方产业资本跟投; ②本轮融资将主要投入到自研大模型“极豆沧海”的迭代升级、强化大模型在座舱交互等多场景的融合应用,以及海外市场的规模化拓展。
《科创板日报》11月18日讯(记者 张洋洋)极豆科技完成近亿元新一轮融资,由国际芯片巨头领投、地方产业资本跟投。这是近一年里行业内少有的跨国芯片巨头直接出手的案例。
极豆科技方面表示,本轮融资将主要投入到自研大模型“极豆沧海”的迭代升级、强化大模型在座舱交互等多场景的融合应用,以及海外市场的规模化拓展。
根据天眼查APP于去年底公布的信息整理,极豆科技所在的杭州嘉车科技有限公司C轮融资,融资额数千万人民币,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高通创投。
极豆科技是一家汽车座舱AI及数字化提供商,成立于2014年,位于上海张江,其核心业务覆盖智能座舱系统软件、自研极豆沧海大模型、车联AI云平台,为车企提供从产品创新到全生命周期运营的完整解决方案,兼具上游 Tier1 供应商(直供车企)与下游运营商(服务车主)双重属性。这意味着其不仅服务车企、还直面车主端的实际交互与数据反馈,横跨产品与运营的业务闭环。
公司方面透露,目前客户包括奥迪、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丰田、日产、本田、现代、广汽、长城、东风岚图、阿维塔、小米、TATA等20余家国内外车企,规模化量产与运营车辆超千万;同时聚合400余家上游生态伙伴,构建全球座舱数字化服务生态,车主服务GMV达数亿元。
本轮融资背后,是智能座舱行业正在进入AI算力量产化的新阶段。随着车规级SoC算力突破百TOPS,AI大模型开始向端侧下沉,车企与供应链的竞争从UI交互进入AI交互阶段。
极豆科技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对座舱大模型的投入,一方面是强化AI云平台数据与生态优势;另一方面,加速端云结合的大模型相关产品研发,优化算力利用率与推理速度,推动多模态融合、座舱Agent个性化场景功能等创新应用落地。同时,极豆科技将持续深化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 “技术研发 - 成果转化 - 产业应用” 全链条构建技术壁垒。
极豆CEO汪奕菲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极豆已基于DeepSeek、通义千问等基础模型进行行业化训练和适配,形成“沧海大模型”及其座舱场景应用矩阵。
汪奕菲透露,截至目前已经合作车企数28家,计划明年量产车型数会超100款,且已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十多个落地项目,与多家车企签署数千万元合同。
值得注意的是,本轮融资的领投方为国际芯片巨头,后续是否涉及技术层面的深度合作?在回答《科创板日报》记者提问时,汪奕菲并未披露具体细节。“目前处于保密阶段,不便公开”, 汪奕菲称。
不过,从业内趋势来看,座舱大模型的部署正在向“芯片-系统-应用”协同演进,随着座舱向端侧AI迁移,这类深度合作正成为行业新趋势。
除了技术投入,极豆科技这轮融资另一发力重点是加速出海。
一方面,极豆将深化与豪华、合资、自主及新势力车企的前装合作,推动更多搭载其AI座舱方案的车型量产落地,扩大规模化应用优势。
另一方面,加大出海业务投入,依托中国汽车智能化领先优势,结合极豆智能座舱产品优势及数百家全球生态伙伴资源,重点拓展欧洲、北美、亚洲等市场,为海外车企提供创新AI技术和数字化产品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过去两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智能化上的优势,正在被海外车企视为可直接接入的能力。多家国产供应商已经在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市场进入前装供应链。
汪奕菲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司现阶段的海外业务已进入定点与量产阶段,并且从2024年开始已有收入贡献,未来两年将保持高速增长。
从行业来看,当前国内外智能座舱供应链都在加速整合,车企强化自研、Tier1 体系向 AI 座舱扩张,新势力更强调端到端体验。在多方竞争下,供应链如何演化?类似于极豆科技这类的AI原生供应商,竞争壁垒又是什么?
汪奕菲认为未来“合作大于竞争”,在其看来,AI原生供应商可以与基础大模型厂商合作,也可以与车企协同创新,拥有行业场景和数据优势。
随着智能座舱从软件定义走向AI定义,多方协作会是供应链的普遍趋势,大模型将成为统一技术底座,而场景、数据、生态与业务落地能力,将成为差异化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