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K时评:阿里AI被指危及安全背后:合作>竞争!
①一边是基于Qwen大模型推出千问APP,实现重磅升级;一边则是被指针对美国境内目标的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危及安全。这两天,阿里巴巴喜忧参半。
                ②在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关键突破的背景下,此类缺乏事实支撑的报道,其动机令人怀疑,或许正是意图借舆论造势,对中国科技发展施压。

《科创板日报》11月17日讯(记者 徐杰 黄心怡)一边是基于Qwen大模型推出千问APP,实现重磅升级;一边则是被指针对美国境内目标的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危及安全。这两天,阿里巴巴喜忧参半。

今日下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依法保护数据隐私和安全,从来没有、也不会要求企业以违法的形式采集或者存储数据。

上述消息的背后是,阿里Qwen大模型已引发美国硅谷的强烈关注。

在2025GTC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表示,2025年以来阿里千问Qwen已占据开源模型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领先优势还在持续扩大中;爱彼迎Airbnb CEO布莱恩·切斯基直言,公司“大量依赖阿里Qwen模型”,并称其“比OpenAI更好更便宜”;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发文点赞Qwen3-Coder,表示其相关产品希望“与Qwen3-Coder结合出激烈火花”;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点评基于通义万相Wan2.2生成的Instagirl图像,称Wan2.2的生成效果难辨真假。

当前,中国AI正厚积薄发。阿里通义千问以开源生态撬动全球创新;百度文心大模型5.0凭借2.4万亿参数的原生全模态架构,在国际评测中与顶尖模型持平;MiniMax M2、DeepSeek等模型则以高效算法和开源策略,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逐步摆脱过去“追赶者”的角色,转而成为与全球领先水平并驾齐驱的“并跑者”,且在若干关键方向上展现出“领跑者”的潜力。

然而,美国AI的泡沫隐忧正在加剧。美国的芯片禁令已导致本土企业海外市场流失,AI企业开发周期从数周拉长至半年。正如黄仁勋警示的,这种内耗正在让美国AI竞争优势逐渐削弱。

在当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关键突破的背景下,上述阿里AI被指危及美国安全缺乏事实支撑的报道,其动机令人怀疑,或许正是意图借舆论造势,对中国科技发展施压。

面对科技进步,国内无需为阶段性突破过度炫耀,美国更不该因竞争焦虑选择打压。任何技术飞跃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才、技术、资源、时间等长期积淀的必然。

中国AI的崛起,源于超大规模应用场景的持续反哺,是从“跟跑”到“并跑”的长期积累。美国早年在互联网、芯片领域的领先,同样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深耕与全球人才的汇聚。

科技发展的规律从来如此,过去美国领跑,如今中国突破,未来更多国家或将凭借自身积累与优势实现细分领域跨越。

科技发展史早已用案例给出答案:封闭排他者必陷衰落,开放学习者方得长久。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固守塞班系统,拒绝拥抱安卓生态的开放潮流,无视行业技术交流的价值,最终从全球手机市场霸主跌落至边缘;柯达手握数码相机核心专利,却因固守胶片业务的既得利益,不愿与行业共研迭代,最终在数码浪潮中黯然退场。

与此对应的是,新能源汽车刚兴起时,尤以特斯拉走在前面。中国展开快速合作,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斯拉成为中国首个外商独资新能源汽车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这既倒逼了中国车企加快创新,也推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造福世界碳中和事业,这些成绩有目共睹。

特斯拉的合作实践证明,交流合作才是科技迭代的最佳催化剂。

当前,全球产业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产业蓬勃发展,但是科技浪潮从不为单一国家独舞,交流或许会带来竞争,却能激活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唯有放下偏见、相互学习,才是科技竞合时代最理性的选择。

科创板最新动态 K时评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