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硅谷风投教父”清仓英伟达;
②特朗普再购入公司和市政债券;
③阿里千问APP正式上线公测;
④诺和诺德在美推出低于礼来的药物定价。
财联社11月17日讯(编辑 马兰)通胀压力正在改变美国消费者的支出习惯。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使用先买后付服务,且逾期还款的比例也在上升。
先买后付巨头Klarna的早期投资者Nigel Morris警告,许多人正在使用先买后付服务购买像食品杂货这样基本的东西,这意味着人们已经陷入挣扎。
金融服务公司Empower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观点,美国先买后付服务的用户数量已激增至9150万。与此同时,借贷平台Lending Tree在10月下旬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初,有25%的平台用户正使用这项服务来购买食品杂货。
Lending Tree的数据还显示,美国借款人违约率正在加速上升。2025年迄今为止,42%的先买后付用户至少有过一次逾期还款,高于2024 年的39%和2023年的34%。
这一风险与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颇为相似,但是更加隐形。对于Morris来说,这让他十分不安。
第二个泡沫?
由于大多数先买后付贷款都不会上报给美国的信用机构,其可能最终演变成监管机构所说的幽灵债务。贷款机构很难监测到某个人在多个平台上的不同先买后付贷款,这让信用系统陷入盲人摸象的困境。
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约63%的美国借款人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点同时申请了多笔贷款,33%的借款人从多家先买后付贷款机构获得了贷款。
不过,鉴于先买后付市场的规模在千亿美元级别,其风险仍构不成系统性威胁。但由于该问题正在迅速发展,且缺乏透明度,又多集中于已经陷入困境的借款人,先买后付可能已成为美国经济“煤矿中的金丝雀”,具有预示广泛风险的意义。
Morris也强调,目前的情况还远未达到危机程度。借款拖欠率尚未大幅上升,坏账率也尚未上升,但包括虚假债务、失业率上升、学生贷款延期还款政策的结束以及监管放松的诸多因素可能使问题迅速恶化。
美国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则警告称,先买后付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源于对其他消费信贷产品的溢出效应。由于先买后付服务通常金额较小,借款人往往会优先保障先买后付贷款的优先还款,但其可能意味着其他金额较大债务会出现违约。
还有人则担心更大的风险,比如企业间的“先买后付”。据Hokodo等B2B先买后付服务提供商称,当小企业开始使用BNPL服务时,他们的支出平均会增加40%。这也就导致了债务以更快的速度累积。
在人们都在担忧硅谷的人工智能泡沫时,美国的实体经济或许正在以更加隐蔽的方式酝酿第二个泡沫,而一旦忽视这个泡沫,当消费者债务变得不可持续之时,其带来的打击可能将更加令人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