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累计超13亿元 中科院核聚变研究单位启动招标 产业化进程加速
科创板日报 宋子乔
2025-11-13 星期四
原创
①包括四个招标项目: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内燃料循环平台、固态包层氚提取与回收实验平台、氚安全防护平台;
②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四十余年来致力于核聚变研究;
③中国正在全球核聚变产业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可控核聚变
关注

《科创板日报》11月13日讯(编辑 宋子乔) 11月12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中国科学院下属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的四个项目招标,包括液态包层氚提取系统、内燃料循环平台、固态包层氚提取与回收实验平台、氚安全防护平台,预算金额分别为2.12亿元、3.724亿元、2.47亿元、5.14亿元,累计招标金额13.45亿元

图源:中国政府采购网

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以下简称等离子体所)四十余年来致力于核聚变研究,先后建成并运行常规磁体托卡马克HT-6B、HT-6M,我国第一个圆截面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等四代托卡马克装置。此外,该所正在建设国家“十三五”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开展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设计和预研。

氚是目前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中最关键、也是最棘手的燃料。上述招标项目共同构成了核聚变反应堆中核心的氚燃料循环与安全系统:包层系统负责 “造氚”、氚提取系统负责 “取氚”、内燃料循环系统负责 “用氚和循环氚”、氚安全防护系统则贯穿于以上所有环节,负责 “管住氚,保安全”,它们共同确保聚变堆实现 “燃料自持、高效循环、安全运行”的目标。

中国正在全球核聚变产业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ITER中国工作组的重要单位之一,等离子体所承担了ITER中国的导体、校正场线圈、超导馈线、电源、诊断等采购包任务和总装任务。在承担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和参加ITER计划过程中,等离子体所致力于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自主发展关键聚变工程技术,还向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出口我国聚变工程技术。

招商证券认为,可控核聚变作为国家能源安全与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制高点,其产业化进程正加速从实验验证迈向工程示范。材料性能突破是技术路线可行性的核心瓶颈,当前核聚变关键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超96%,核心部件如钨基偏滤器、高温超导带材等实现高度自主化。随着BEST装置2027年发电演示、EAST长脉冲纪录刷新,行业将步入“多路线竞速+资本共振”新阶段。

该机构进一步表示,产业链多环节有望迎来增量市场。具体来看,能源装备龙头企业布局初具规模,核心部件研发与产业化路径清晰;超导、第一壁、偏滤器材料企业相关业务受益显著;军工企业凭借高精度制造能力向民用领域延伸,四创电子(超导磁体电源模块)、王子新材(脉冲电容)在配套环节占据先机;斯瑞新材(铬锆铜合金)、久立特材(PF导管)等材料供应商通过合金技术升级持续优化聚变相关性能参数。各地牵头公司如国光电气、合锻智能、联创光电卡位优势卓著,或显著受益地方支持。中游制造业企业如旭光电子、中洲特材相关产品加速布局。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