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度仿生的设计、强烈的落地意愿、明确的应用场景,成为这一轮人形机器人爆发的新风向;
②特斯拉已将Optimus机器人量产计划推迟至2026年底,小鹏科技也宣布IRON将于明年底实现规模量产;
③像宇树这样的企业只能投在起点和终点,要么投在PPT阶段,要么在终点“砸”进去。
财联社11月12日讯(记者 肖良华)人形机器人的“骨骼”、“关节”与“皮肤”对材料提出了极高要求,轻量化、高强度、耐磨耐疲劳是核心方向。改性塑料行业上市公司产品相关性高,纷纷推出新材料、新应用跻身热门赛道,带动新材料需求的提升。
道恩股份(002838.SZ)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基于自身在塑料和材料行业积累的优势,公司弹性体研发团队在超软人工肌肉TPE、人工皮肤SiTPV、导电TPE、温感变色和光感变色TPE几个方向同时研究储备,取得了进展。
11月,国恩股份(002768.SZ)公司旗下专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子公司国恩未来(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人工智能新品,展示了其在机器人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及人机交互等方面的多项技术突破。
“改性塑料企业传统产品竞争较为激烈,机器人领域将成为未来数年热门的领域,给公司传统产品带来新机会,至少十余家相关上市公司对此进行了布局。”某塑料行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
塑料上市公司扎根布局
国内改性塑料龙头企业正积极布局,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持。
金发科技(600143.SH)在11月5日举行的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发展,轻量化已成为重要趋势,以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替代金属应用于肢体骨骼结构等部位可实现人形机器人减重,不仅有助于整体性能优化,也将显著带动新材料需求的提升。未来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公司与下游客户合作项目的深入推进和协同加强,公司新材料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道恩股份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人工肌肉TPE产品邵氏硬度可达0A,超软、优异弹性、表面干爽无滑腻感,人工皮肤用SiTPV肤感强、强度高。导电TPE电阻率低至10Ω·m,有望在机器人上直接印刷电路,大幅减少甚至取消机器人上电缆使用,该材料已通过下游客户验证并实现小批量供货。温感变色和光感变色TPE可以实现机器人实现人类面部表情变化的仿真,大幅减少机器人上传感器的应用,有望促使现有只能从昂贵、笨重、不灵巧的机器人走向灵巧、低价、仿真,从展示机走向真正的民用。
以PEEK为代表的高性能工程塑料,正在成为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绕不开的技术变量。业内人士表示,从特斯拉Optimus Gen2采用大量PEEK材料减重提速,到行业对“结构材料一体化、强度与轻量并存”的普遍需求,新材料在机器人发展路径中的地位正不断前置。
在PEEK材料布局上,沃特股份(002886.SZ)PEEK产业链已实现"合成-改性-加工"全流程自主掌控,成为国内PEEK产业链布局最完善的企业之一,可供应给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客户。
国恩未来刚刚发布的四足机器人,其机身采用PEEK(聚醚醚酮)+碳纤维复合骨架,全新设计的轻量化结构动力组件,可实现减重30%以上,在负载状态下,续航时间可提升40%左右;加之高性能材料优异的抗疲劳与耐化学腐蚀性能,可在-30℃至120℃情况下稳定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国恩股份在高端工程塑料PEEK项目上的落地也有所进展。三季报显示,公司已完成PEEK材料生产技术与核心工艺的开发,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浙江国恩化学有限公司建设2条PEEK聚合生产线,实现1000吨/年的PEEK材料生产能力,打造“PEEK树脂-预浸带-高端复合材料结构部件”一体化供应链,释放与公司现有业务协同效应,拓展公司高性能工程塑料产品在航空航天、医疗、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
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2025年8月底,《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90%。今年以来,市场对机器人材料赛道高度关注。
不过,就当下而言,多家塑料行业上市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多处于小批量供货或者产品研究、送样阶段。
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金发科技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公司改性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已经实现对机器人企业的供货,目前主要用于机器人、机器狗的四肢、面罩、雷达/电池组外壳等。“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订单量较小。”
沃特股份此前同样公开表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领域出货量有限,未来可能成为业务重要增量点。
国恩未来规划了以“技术验证-场景打磨-生态构建”为发展路径:2025年作为预研期,重点放在三大机器人平台的基础性能测试与核心部件迭代;2026年上半年将聚焦多领域、多场景的实地验证;2026年下半年-2027年计划构建开发者生态并实现关节模组、感知系统的规模化外供。
道恩股份前述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基于对技术、行业、政策的合理研判,加大对新材料细分领域研究和布局,避免产品结构单一的经营风险,又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公司经营更加稳健和具有可持续性。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了“塑化改性+动态硫化+酯化合成+氢化反应”四大技术平台,做好塑化改性平台、动态硫化平台、酯化合成平台、氢化反应平台的技术研发储备和新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