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中信证券来了18位新员工!称作“AI数字员工团队”
①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上,首席信息官、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于新利带来了数字员工上线的重磅信息;
                ②中信证券现已上线18个数字员工,超级研究员、超级投行家、市值管理助理等成为大看点;
                ③数字员工旨在最终实现一岗一数字员工、一人一数字团队的人机协同新范式。

财联社11月12日讯(记者 赵昕睿)中信证券2026年资本市场年会上,数字员工上线的消息发布,一时间成为市场走势研判以外的最重要关注点。中信证券首席信息官、信息技术中心行政负责人于新利进行了“中信证券AI数字员工”主题演讲。

“中信证券当前已上线18位数字员工,今后,每位真实员工展业,背后都将有无形的数字员工助力,带领一群数字员工,相当于每位员工都升级为团队长。”于新利以这一模拟景象为开场,介绍了数字员工对正式员工的分身与赋能。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智能化、拟人化、高效协同的数字员工体系,为每位员工配备多个‘数字分身’,最终实现‘一岗一数字员工、一人一数字团队’的人机协同新范式。”于新利介绍。

“数字员工必将重塑金融业态。”于新利首先对“数字员工”进行拆解与诠释。

“数字”代表数字化内核,“员工”则直指人工智能的赋能属性,将数字员工作为金融领域的核心应用载体,正是中信证券的重要战略选择。对真实员工将带来冲击吗?从记者访谈来看,那些交流能力更强、打交道特别强的真实员工,会更被强需求。

于新利以机器人来类比,好比手握一块屏幕,就能操控一群机器人、机器狗或无人机协同作战,战斗力堪比一个完整团队。

类似人机协同,每一位真实员工背后,都将依托一支无形的数字员工团队,这其中,基础工作由AI数字员工承接,真实员工则可专注于客户需求挖掘、反馈沟通与调研分析,推动人效的大幅提升。

团队依托AI与全链路数据整合能力,构建从管理到业务的数字员工体系。从业务方面,包括超级研究员、超级投行家、市值管理助理等典型数字员工;从管理方面,则包括请假助理、公出助理、翻译助理、PPT助理等多重功能数字员工。

图:中信证券AI数字员工团队

金融行业正迈入数字化与智能化叠加的关键发展阶段,人才定义正被AI技术革新。在此背景下,中信证券正在积极探索数字员工的“三次进化”:

一是从“执行者”到“思考者”,从被动执行任务到主动提供服务;

二是从“单感官”到“多感官”,通过多模态的分析能力实现主动风险防范;

三从“系统工具”到“工作伙伴”,数字员工与人类员工形成互补型协同,释放人类潜能。

于新利特别强调,构建高效、可信的数字员工队伍,必须聚焦数据治理、算法可信、技术自主三大核心支柱。中信证券将持续夯实数据基础,构建“可靠、安全、可解释、可问责”的大模型能力,打造自主可控的金融AI底座,为业务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8位数字员工已上线

记者了解来看,不到一年多的时间,中信证券对所有业务线、所有岗位的流程、内涵与需求全面梳理,再对此进行封装,成为了数字员工的需求底座。24小时不休息的数字员工,可以对应与满足真实员工的工作需求。

在于新利看来,很多真实员工的工作内容都可以封装到数字员工。以市值管理例,只要给数字员工输入“给我做某家公司的市值管理方案”的指令,相关方案便可在一分钟内完成。数字员工市值管理能力的核心,正是由资深经营者结合业务现状设计,将过往工作经验、专业能力注入市值管理能力体系,数字员工可随时响应真实员工的业务诉求。

截至目前,中信证券已有18个高价值数字员工成功上线,年底还有28个项目处于开发阶段。于新利强调,未来每一位员工都将成为数据学习的载体,不再依赖有限的人工培训,新入职员工可以直接承接中信多年积累沉淀的业务能力,能快速上手各类业务。当然,这也对新入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体系将顶尖业务专家的经验沉淀为标准化智能工具,赋能一线人员,让优质金融服务更广泛、更高效地触达客户。”于新利介绍了数字员工体系的实现目标。

数字员工到底行不行?

中信证券的数字员工划分为管理类与业务类两大类。管理类数字员工聚焦实际运营场景,复刻优秀员工的专业流程;业务类数字员工则具备跨业务线协同能力。当客户提出需求(如发送相关文件)时,数字员工可作为总协调方,联动政策、企业客户等相关环节,全程提供操作支撑。

比如公出助理类的数字员工,帮助员工在差旅管理上减少大量时间的耗费,真实员工只需简单告知何时何地出行,何种出行方式等,系统就能自动生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在流程中同步提交,报销流程也是如此。

在业务赋能方面,于新利重点介绍了超级研究员:超级研究员深度融合了大模型与智能体技术,聚合内外部多领域研究成果,具备自动化数据加工、多模态输出、个人知识库等能力。用户仅需提出研究分析需求,便可自动生成包括图表在内的数万字深度研报。

“可在几分钟内完成八九万字的趋势报告,专业水准可媲美3年以上工龄的研究员。”于新利的这样一个简单描绘,生动刻画了超级研究员的超级能力。

另一重点开发项目是“超级投行家”。该项目通过整合投行业务的市场全数据、公司全数据等,构建私域服务型数据库,让投行人员无再将大量时间耗费于各种写材料。超级投行家能提供客户画像、智能简报、项目书生成器和综合业务图谱等核心功能,实现一站式业务研判与定制化生成投行项目建议书等关键材料。投行人员则将更专注于与客户交流、挖掘需求。

业务上的重点开发还在市值管理领域。市值管理助理CapitAI-Link,将大模型算法与专业经验结合,深度整合政策背景、财务数据、行业特性、舆情等多元信息,生成定制化市值管理方案。

数字员工的分类布局也颇具针对性。于新利介绍,针对个人业务、机构业务、企业业务等不同场景,数字员工将匹配差异化能力,构建业务的防火墙。

数字员工到底行不行?于新利回应了这一问题。

从应用成效来看,今年二季度以来,各部门对数字员工的调用量持续上涨。截至目前,中信证券已有18个高价值数字员工成功上线,在各业务领域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数字员工累计处理请求量约5000万次,调用Tokens总量近1000亿,日均处理量超13亿,相关技术已荣获10项国家发明专利及4项软件著作权,综合实力行业领先。

如何管理与激励?

在数字员工的管理与激励上,中信证券采取了与真实员工一致的标准。于新利介绍,数字员工将全面赋能员工工作,且会按季度、按年度进行成效核算,明确投入成本、参与人数、创造价值等核心指标。

“如果通过算法和技术优化,数字员工能像银行系统一样稳定可靠地输出成果,为何不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比如是否能优化信息传递的精准度与效率?”于新利透露,公司已构建完善的底层制度与核心专利,核心算法完全自主研发,全系统必须基于统一标准搭建,计划到2027年实现国际业务相关软硬件100%自主可控。

于新利在最后提出,“希望各方能深度理解我们的核心诉求,最终目标是提升全体员工的工作体验,推动证券行业在未来实现人员能力提升与创收增长的双重突破,真正获得市场认可”。

券商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