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年底超3000亿摊余债基迎来开放,信用债成为资金“香饽饽”
业内人士表示,摊余成本法债基的开放并非简单的千亿级资金腾挪,而是伴随着债市资金结构与资产偏好的两大关键变化。

财联社11月12日讯(编辑 李响)进入年末时点,债券市场最大的“变量”之一,或来自2019-20年密集成立的摊余成本法债基迎来集中开放期,债市正迎来一场千亿级规模的资金重构。

据国盛固收的研报数据,2025年11-12月摊余成本债基的开放规模分别达1119亿元、1903亿元,年底前合计超3000亿元。

在该类债基开放后重新建仓的背景下,信用债俨然成了资金追捧的“避风港”,其与利率债的表现分化也愈发显著。Wind数据显示,10月中短票AAA5Y收益率单月下行19bp,而同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下行7bp。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信用债的相对收益优势仍持续凸显,在资金偏好下,信用债或将成为市场再配置的核心方向。

资金“换血”+策略转向,信用债承接配置资金主力

财联社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摊余成本法债基的开放并非简单的千亿级资金腾挪,而是伴随着债市资金结构与资产偏好的两大关键变化。

其中从资金端看,“银行自营退、理财资金进”的换血特征较为显著。华泰固收在研报中指出,这类摊余债基成立之初的主力客户为银行自营,偏好政金债等利率债品种,但在当前利率持续低位下,该类基金杠杆拉满后的息差在扣除费率后性价比仍不足,导致银行参与此类资金的热情在降温。

“取而代之的是理财资金在加速认购”,华西固收分析师姜丹表示,因监管要求年底前清退估值波动较大的私募产品,而低波动资产供给现阶段出现收缩,使得摊余成本法债基成为当前理财资金除存款外为数不多的“非波”选择,且理财因合规限制(资管新规禁止多层嵌套)无法大量配置私募摊余产品,会进一步聚焦进入开放期的公募摊余债基。

此外从资产端看,摊余债基配置策略也在从“利率债主导”向“信用债为主”进行转变。华西固收数据显示,2024年末摊余债基中信用债持仓占比仅1.8%,至2025年三季度末已攀升至15%,从2025年前三季度开放的40只摊余债基中来看,63%持仓信用债占比超70%,14只从“零信用持仓”直接切换至重仓信用债。

“这种转向并非偶然”,有券商人士对财联社表示,低利率环境下,摊余债基需通过信用债提升收益吸引力,而摊余债基具备净值稳定性的优势又进一步加大理财资金对该类债基的偏好提升。

信用债结构性机会凸显

在业内人士看来,今年年末信用债的优势不仅在于资金端支撑,更在于自身估值的结构性空间。据国盛固收团队测算,当前3年以内信用利差多突破2024年以来前低,而4-5年AA+及以上普信债、二级资本债利差仍有9-40bp下行空间;此外5年期城投债信用利差距离年内低点还有7-8bp,也显著优于短端品种。

这种利差空间,叠加摊余债基“持有至到期”的稳健特性,直接催生3-5年信用债的配置需求激增。据华西固收团队统计,在10月份534亿元开放的摊余债基中,61%为5年以上封闭期产品。

“可以看到的是债基开放后配置型机构的行为出现了明显变化”,有交易人士表示,10月中下旬基金连续两周净买入3-5年信用债超110亿元,直接推动中短票AAA5Y收益率单月下行19bp。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由于当前信用利差已压缩至低位,后续进一步收窄空间有限,新增千亿规模资金入场或使得信用债的收益率跟随利率波动加大,此外仍需关注基金费率改革落地、货币政策调整等潜在风险对资产收益的影响。

大金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