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对于未来政策把握,央行依然强调了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支持经济与银行自身健康性四方面关系的平衡。
②同时,考虑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内需不足,下一步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抓好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效应。
财联社11月11日讯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与气象”的融合正逐渐成为金融领域的新热点。“金融气象”将气象因素作为关键变量,深度嵌入金融产品的定价、风险评估、管理决策的全流程之中,使金融体系能够更精准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在中国气象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支持下,去年底,浦东成立“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依托上海市气象局金融气象服务赛道和中国气象局气象经济数字化创新实验室科技支撑,构建“1 + 2 + N”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气象服务工作。
气候异常会增加保险公司赔付 降低银行借款方还款能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剧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经常导致各国保险赔付激增、农业贷款违约率上升等问题。我国约占GDP总量45%的经济产值直接暴露于气象风险之下。
谈及气候变化增加金融风险问题,浦东新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主任王岩表示,“气候风险对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其通过不同渠道引发财务损失、增加运营不确定性,并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比如,日益频繁和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洪水、干旱)以及长期的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平均气温升高)。“这类风险是物理风险,源于气候变化直接导致的物理影响。”王岩表示。
天气异常对于银行等信贷机构而言,表现为信用风险上升。气候风险是重要的信用风险驱动因素。借款企业若因物理风险导致抵押资产受损、收入下降,其还款能力会直接受损,违约可能性增大,最终表现为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
对保险公司而言,王岩表示,“日益频繁和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导致保险理赔金额大幅增加,保险公司会面临巨大的偿付压力”。
此外,气候风险因其影响范围广、关联性强,可能通过实体经济渠道在金融体系内传导和放大,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风险,从而威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国内首个挂钩长三角气温指数的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落地

金融作为资源配置与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在防范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气候金融工具能够引导资金流向具有气候韧性的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和防灾减灾项目,从源头增强社会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
“针对上海都市农业特点,与太平洋安信农保、国寿财险合作,农业天气指数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从蔬菜类夏淡季/冬淡季青菜保险,延伸至主要粮食作物、畜牧类、水果类及水产类等全农业场景,如松江水稻天气指数保险、奶牛热应激指数保险等。”王岩还表示,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拓展文旅行业保险气象服务,与太保财险合作开展宝山吴淞港邮轮延误取消保险气象服务,为邮轮保险产品定价和核保提供信息支撑。
在推动银行业气象服务方面,王岩表示,“全国首个挂钩长三角气温指数的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落地,为农业客户在高温天气可能遭受的损失提供有效缓冲”。
强化气候投融资项目灾害风险管理,推动气象因子纳入浦东气候投融资项目评价体系,协助投资方和业主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气候风险管理。
在探索证券期货业气象服务方面,参与编制并发布长三角气温指数(系列),推动气象指数向金融衍生品转化,参与制定期货合约,开展指数服务应用场景设计大赛。
此外,推进气象经济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及协同发展,针对金融气象服务实际业务需求和关键技术难题,制定开放基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发布申报指南。
“从气象金融及衍生品、数据要素流通数字化、气象服务综合效益评估三大领域为金融气象服务提供科技支撑。”王岩表示。
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提供气候风险转移和对冲工具
气候变化正在重构全球资产定价逻辑,而绿色金融将成为破局的关键。“我们希望能够利用金融气象服务,将气象科学与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为绿色金融装上风险雷达。”王岩表示。
王岩认为,首先就是助力机构和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服务。一方面助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帮助投资者更好的识别绿色资产,吸引更多的资金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聚集。
比如,将气象信息纳入“气候友好型”项目评价体系中,助力浦东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
另外,要利用气象长时间积累的海量历史观测资料和面向未来的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识别天气气候风险,提供风险减量的服务。
例如,与保险公司合作,围绕邮轮延误和取消险、车险汛期救援资源调度等方面提供精准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助力保险公司将风险由灾后向灾前前置转移。
最后,就是通过创新天气指数保险和天气衍生品等,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提供风险转移和对冲工具,做好与气候相关的风险管理,降低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市场波动和损失。
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联合上期所、复旦大学以及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发布长三角气温指数产品,基于该指数产品,联合上海农商银行,推出挂钩长三角日气温指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帮助涉农企业缓冲高温带来的损失,这一产品入选第三届浦东绿色金融创新十大案例。
上海金融气象创新中心的工作,是浦东在金融领域不断创新的一个缩影。通过金融气象服务的探索与发展,浦东在绿色金融改革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实现“双碳”目标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来源:浦东区委金融办、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