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合肥公募业论坛圆桌分享(下篇)从规模竞赛到价值创造,五位公募领军人谈破局之道
①安联基金总经理沈良称,“被动”热潮下,主动管理的价值从未褪色;
                ②华夏基金(香港)战略总监陈俊伟指出,人才问题是所有在港中资机构共同关注的行业议题;
                ③财通基金督察长方斌、摩根资管副总郭鹏强调人才内部培养的重要性;
                ④中邮基金督察长高海涛称,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有“慢下来”的勇气。

财联社11月11日讯(记者 封其娟)财联社与平安银行共同主办的首届“打造一流投资机构·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已圆满落幕。此次论坛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通过闭门座谈会,深度对话、四大主题演讲与两场圆桌交流等形式,聚焦投研体系升级、ETF全球化布局、服务实体经济等核心议题,来自监管以及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百余家机构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度交流。

在当前资管行业被动化、规模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审视主动管理的价值、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应对全球化竞争与人才挑战,成为公募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围绕《规模竞赛到价值创造,公募打造发展新范式》的主题,安联基金总经理沈良、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郭鹏、华夏基金(香港)战略总监陈俊伟、中邮基金督察长高海涛、财通基金督察长方斌五位重要嘉宾,分别从主动管理的价值重塑、中国资管机构的全球化突围、中小公募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以及人才战略的挑战与破局四大关键维度,共同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答案。本场圆桌由华创证券金融业研究主管、首席分析师徐康担纲。

“被动”热潮下,“主动”的价值坚守与超额机遇

在沈良看来,在“被动”热潮中,主动管理的价值从未褪色,基金公司更该回归本源,做一个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工厂,核心是为实现“跌时少跌、涨时多涨”。

沈良认为,“主动”不单指产品,更代表解决方案。ETF可以作为底层工具,但在不确定市场中创造收益、规避风险,还需主动策略赋能。主动管理能将底层工具整合为专属策略,这是单纯持有被动产品无法实现的。

沈良还谈到,A股结构性特征明显,宽基ETF难以规避系统风险,主动管理凭借深度研究和灵活调仓,能有效平滑组合波动,在震荡市场中展现抗风险价值。另外,国内新能源、创新药、芯片等细分赛道,以及科创板、专精特新等新兴领域,高波动属性明显,仅靠ETF难以应对,这正是主动基金经理的能力发挥空间。加之A股以零售投资者为主,“羊群效应”显著,也为主动管理创造了收益机会。

对于包括海外养老金等境外机构配置中国资产的选择,沈良也带来他的观点,他认为境外机构配置更青睐主动产品,正是看中中国市场政策驱动与散户情绪带来的超额收益机会。

沈良认为,ETF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便捷选择,是市场进步的体现。但若是追求更专业的管理与超额收益,主动管理仍是不可替代的优质选项。

方斌也坚信,中国主动管理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尤其在长线向好的行情下都是值得期待的。尽管ETF规模已超5万亿,但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主动管理正朝着更规范、更具战略价值的方向演进。当前市场氛围偏暖,行业轮动频繁,这恰恰需要有特色、有深度产业研究、有成熟打法的基金管理人,通过把握市场变化,为投资者争取超额。财通基金将围绕“特色鲜明、多元发展、客户信赖”的企业愿景,聚焦自身优势,通过不断强化特色、持续深化专业的系统性打法,在可持续,辨识度、以客户为中心等三个维度上发力。

郭鹏分享了摩根资产管理主动管理的核心理念:全球化视野与长期主义坚守。过去二十年,全球资管行业被动化浪潮兴起,摩根资产管理始终坚定深耕主动管理。即便成熟市场超额收益获取难度加大,优秀主动基金仍能持续创造价值,核心源于扎实的买方自主研究。

摩根资产管理拥有500余名全球分析师,以全球化视野覆盖全产业链研究。同时,长跑型投资文化深度融入投研体系,公司两位基金经理连续管理同一产品超十年,投资总监杜猛总任职基金经理更是长达14年。在中国市场,能穿越多轮牛熊、持续挖掘产业升级机会的资深投研人员,是主动管理的宝贵财富,也让投资者更愿托付长期资金。

中国资管机构的全球化突围策略

沈良指出,证监会最新行动方案提出推动中国诞生具有国际地位、能出海布局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这一方向至关重要。

外资纷纷进入中国,中国头部基金公司同样有出海潜力。但出海之路并不平坦,就像中国电动车企业进军欧洲,要攻克防撞测试、保险适配、法规合规等多重关卡一样,资管机构出海也面临法规适配、人员搭建、治理完善、业务落地等诸多障碍。

破解这些问题的核心要做好四件事:一是明确出海核心目标,找准业务定位;二是主动对接海外监管,摸清合规要求;三是搭建“懂海外、懂本土”的复合型团队;四是借鉴外资入华成功经验,寻找强有力的本地战略伙伴。国内机构常与券商、银行、电商合作拓展业务,海外市场同理,借助当地领军企业的资源与经验,才能更快扎根、实现发展。

陈俊伟表示,关于全球资产配置,华夏基金(香港)重点关注两个“局限性”:一是难以覆盖所有资产,配置可能性受限制;二是对海外资产的深度分析与调研存在不足。正如海外机构未必比我们更懂中国市场一样,布局全球时也会面临类似信息差问题。

因此,华夏基金(香港)更聚焦 “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两三年前市场迷茫、香港被戏称 “金融遗址” 时,我们布局人民币赛道,推出全球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ETF,今年又顺势推出人民币点金债产品,充分发挥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优势;同时借助香港特区政府的政策支持,发行了香港及亚洲规模最大的商业地产ETF。团队始终坚持持续配置、持续为客户提供适配产品,相信市场配置的风潮总会如期而至。

郭鹏提及,摩根资产管理一直秉持“全球化理念+本地化实践”的投资逻辑,长期深耕本地投研团队建设。公司注重长期培养专业研究人才,打造专家研究视角,旨在实现“研究复利”。常言投资有复利,研究为什么也有复利呢?深耕行业二三十年的研究员,能吃透行业与公司的脉络,即便遇到短期市场波动,也能凭借深厚积累为投资决策提供较为深刻的见解。

摩根海外二十年持续出版《环球市场纵览》,核心是通过长期图表与实时动态分享全球各类资产变化,兼具服务与投教价值。2023 年推出了中国版,两年来面向渠道伙伴与专业投资者持续推广。

中小公募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谈及中小公募的差异化发展,高海涛直言,中邮基金暂不追求全面差异化竞争,而是聚焦特色化经营,致力于打造精品基金公司。依托权益基因,中邮基金近两年向“固收+”领域转型,坚守以长期主义与长期稳健价值为导向。公司认为,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慢下来”的勇气:要深耕研究、注重长期陪伴,更要做好风险可控的资产配置。

高海涛介绍了公司近两年重点推进的两项工作:一是重构投研考核体系,突出长期业绩权重;二是整合线上线下投教资源,依托省级优秀投教基地,从投教与投顾维度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波动、建立长期投资逻辑,提升持有体验。

产品布局上,高海涛谈到中邮基金的三大核心打法:一是固收+产品,主打稳健收益;二是权益投资聚焦赛道制、特定主题的工具型产品;三是以财富管理思路打造专户业务,满足不同客群的个性化需求。

方斌也重点谈及近期公募改革的落实情况,结合高质量发展文件、业绩比较基准征求意见稿。他表示,此次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和操作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出台,是紧扣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对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财通基金将深刻领会并贯彻最新的监管政策精神,从三方面推进落实:一是构建与规则体系、外部要求相匹配的完整合规风控体系;二是紧扣投资者获得感,在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业绩跑赢基准、制度流程方面下硬功夫。针对关键岗位,将合规风控表现与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挂钩,形成刚性约束;三是积极宣导合规文化,让员工在贴近实战的场景中提升风险识别与处置能力,将“风控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深植于心。

人才挑战与破局之道

关于人才机制建立,方斌直言,人才是公募的核心竞争力。财通基金的人才培养主打“以点带面、内生成长”:从内部研究员中逐步提拔基金经理,搭建体系化人才梯队。内生人才风格多元,适配不同需求投资者。

财通基金注重自主培育青年人才,未来发展交由市场检验。这与长江研究所“全内部培养”思路契合,财通基金不依赖挖掘明星基金经理扩大规模,这正是中小基金公司的特色所在。

郭鹏也认为人才内部培养同样关键。完善的培养体系能循序渐进培育人才,强化对公司文化与理念的认同,提升平台忠诚度。

同为外资独资公募,沈良坦言,外资初创公司招人、留人不易。老板曾问他,中国金融行业人才流动性远超欧洲,如何稳定团队?

沈良的答案是,除了薪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初创公司拼人才不能只靠物质,更要打造能让人专心干事、发挥价值的氛围。公司不“造星”,强调团队协作,没人是不可替代的核心。虽无硬性打卡要求,但员工都自发地主动投入更多精力,高质量完成使命,带着创业心态投入工作。这种能让每个人发光发热的环境,吸引了很多想踏实做事的年轻人。对这家欧洲背景的外资公司来说,精神层面的认同,比金钱激励更有凝聚力。

陈俊伟直言,境内外资产管理的核心逻辑并无太大差别,人才问题是所有在港中资机构共同关注的行业议题。香港市场直接面临外资机构的激烈竞争,人才不仅会流向私募领域,还可能被外资机构吸引,这是行业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核心应对思路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同时重视人才梯队搭建与代际传承。内部会从业绩表现、投研团队协作等多个维度,对基金经理及投研人才进行全面考核。

公募基金动态 2025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