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被拍标的物评估价6.82亿元,本次起拍价3.82亿元,以此计,本次起拍价约为评估价56折;
②按中信金融资产披露的信息,法拍平台对上海永宁实业有限公司名下金嘉商务广场项目532套房产进行司法拍卖;
③上海永宁实业有限公司的投资方,涉及中国新型房屋集团以及中国建材集团。
“闽系”房企一直是房地产发展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强劲力量。
昔日有以世茂、阳光城、泰禾、正荣、融信、中骏等为代表的闽系民营房企,在房地产“黄金时代”凭借“高杠杆、高周转”模式一路高歌猛进,却因债务危机集体“陨落”;随后又有建发房产、厦门联发、国贸地产等厦门国企依托国资背景逆势突围,在全国热点城市频繁中标“地王”,在行业调整期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5年开年,厦门国资四子(建发房产、厦门联发、国贸地产、象屿地产)信心满满,手持高预算在公开土地市场接连溢价拿地,建发甚至被称为“地王收割机”。
这期间,建发主攻上海、成都、杭州等热点城市;联发在新管理层战略倾斜下突然果敢起来,一改过往稳健风格,在上海、深圳等地不惜超40%溢价抢地;国贸、象屿相对保守,未参与跨区域“地王”争夺,只选择在各自熟悉的区域“激进”。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年初的雄心壮志在业绩数据面前,逐渐显露出现实的骨感。界面新闻查询业绩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厦门国资四子的销售表现与拿地时的激进形成鲜明反差,且建发、联发录得的业绩都是营收和利润双跌。
以“老大哥”建发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建发房产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8.17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归母净利润14.5亿元,同比下降9.65%。
联发依然未能实现扭亏,且继续拖累母公司建发股份。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联发根据谨慎性原则计提3.31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后,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0.40亿元,为建发股份房地产业务分部贡献的归母净利润为-10.06 亿元,同比减少6.34亿元。
联发的持续亏损,也导致建发股份的房地产业务板块呈现亏损,实现归母净利润为-2.26亿元,同比减少6.07亿元。但在上半年,建发股份的房地产业务至少还处于盈利阶段,实现归母净利润0.11亿元。
与此同时,厦门国资四子的这些高溢价项目受入市节奏、产品定价等因素影响,并非都能取得理想的销售成绩。
临近年末,厦门国资四子还有重要项目入市,但楼市传统旺季“金九银十”已结束,市场需求透支、购房者观望情绪渐浓的双重压力,让这些项目的入市之路更显崎岖。能不能顺利去化,不仅关乎短期现金流,更直接决定闽系国资房企这一年的收成和战略成败。
“地王”策略
熬过了增收不增利的2024年,不少开发商决定在2025年大干一场,尤其是对于不缺钱的地方国企来说,更要抓住先机。
于是,房地产行业的激进代表厦门房企坐不住了。界面新闻此前报道,今年三月份,适逢楼市“金三银四”,建发在两天内接连拿下了杭州、成都楼面价最贵的地块。在3月28日上海土拍中,建发也参拍了热门地块静安区大宁地块、浦东新区北蔡地块,只是未能幸运拿到。
具体而言,在成都土拍中,建发以106%的溢价率拿下金融城三期H10地块,成交价33.47亿元,成交楼面价41200元/平方米,这是成都首次楼面价突破4万元/平方米。次日,建发又以34.35亿元拿下杭州蒋村地块,溢价率高达115.39%,成交楼面价88029元/平方米,刷新杭州的楼面价纪录。
然而,决心重仓上海的建发多次在上海土拍中“陪跑”后,只能“曲线拿地”,又斥资123.5亿元拿下上海虹口北外滩山寿里片区和新江湾别墅地块的开发权。
界面新闻从建发业绩会上获悉,董事会主席林伟国表示,公司立志于打造改善类需求产品,要努力开发“灯塔项目”,将其作为践行“好房子”的一种方式。因此,希望能获取一些优质地块,开发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产品。
长期拖累母公司业绩的联发,更是对2025年寄予厚望。年初便宣布进行大规模组织调整,包括董事长换人、总部部门合并及撤销所有城市公司,设立10家事业部。随后,新董事长王文怀带领团队进入核心城市高溢价拿地。
6月19日,联发在深圳土拍中击败中铁、绿城、招商、龙华建设、国贸、中能建、中海等房企,溢价46.6%拿下龙华区地块;次日,在上海土拍中,联发又以41.68%的溢价率竞得浦东曹路地块。仅上半年,联发的权益拿地额就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
不同于建发做的“灯塔项目”,联发要为新青年造房子。
在新掌舵者王文怀看来,“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被忽视的市场空间,我要去创业,要带着研发去生存去发展,值得做,也有机会做。”而且,联发是国有企业,应该在大家犹豫的时候去尝试一下,应该迎难而上解决城市吸引不住年轻人的社会痛点。
眼看着建发、联发四处凶猛拿地,同为厦门国资房企的象屿、国贸也不能输。
3月28日,在上海土拍中,象屿击败联发,以总价66.78亿元摘得闵行区兰香湖地块,成交楼面价30151元/平方米,溢价率18.97%。
近期,象屿又瞄准川沙板块。据界面新闻了解,象屿发布了浦东新区PDP0-0706单元C05A-18地块新建普通商品房项目招标计划公告,该地块正是上海九批次9幅地块之一。根据招标预告公告显示,象屿拟投资27.35亿元于该幅地块,其中建安成本7.44亿元。
国贸则偏爱成都和上海。
今年6月,国贸以溢价率75.74%摘得成都锦江区一心桥片区1号地块,被称为“成都楼面价第二高”。在上海,国贸主要在郊区发展,尤其是松江。继3月联合中铁建以近50亿元拿下浦东张江地块后,10月份,国贸又联合松江交投摘得松江区中山街道一宗地。
2025年,厦门国资四子拿地各有侧重,却指向一个共同目标,即备足弹药,在市场上寻求差异化打法。但市场调整仍然延续,且房企间的竞争比之前更加激烈,留给厦门国资四子逆势取胜的机会,十分有限。
激进的代价
充足的弹药为厦门国资四子2025年的扩张奠定基础,但激进拿地埋下的隐患,在年末市场降温期开始显现。
首先,高溢价地块转化的项目普遍面临去化压力,叠加行业需求疲软,业绩指标承压,此前的抢占先机逐渐演变为消化包袱,激进的代价正从项目端向财务端持续传导。
以建发位于上海的灯塔项目建发海宸为例,该项目赶上“金九”入市,9月30日首开推出322套房源,均价11.07万元/平方米。截至目前(11月7日),网签仅售223套,还剩99套。
一期未罄,二期又将到来,且单价上涨至11.59万元/平方米,推出109套建筑面积约125-210平方米的房源,11月5日开启认购,预计11月15日开盘。比较意外的是,截至11月10日认购结束,建发仍未公布认购数据。
建发在北京的“灯塔项目”建发·海晏已于上半年入市,总价2000万元起。开盘当天卖出近200套,去化率仅46%,录得销售额62亿元。
成都“灯塔项目”建发·海耀也即将入市,市场吹风销售价格约6万-7万元/平方米。这个成都“地王项目”不仅要面临高房价考验,还有旁边的项目贝宸S1也要与其争夺客户。据了解,作为贝壳旗下贝好家开发的项目,贝宸S1也将于近期开盘。
目前看来,让建发管理层引以为荣的“灯塔项目”并没有收获到理想成绩,反而面临多重困境。据界面新闻了解,建发下半年的新增供货额约为1000亿元。这或许也是今年下半年建发拿地节奏减缓的重要原因。
联发的压力更大。界面新闻了解到,11月8日,联发位于浦东的地王项目联发·金海雲墅已经过会,备案均价6.888万元/平方米,将推出106套建筑面积112-180平方米的房源,即将开始认购。“银十”已过,这个溢价41.68%拿到的项目入市能否达到预期,面临不确定性。
近两年,上海楼市分化现象加剧,核心区域豪宅市场活跃,但郊区及非核心区域去化困难。对于联发高溢价拿的浦东地块而言,售价较高则可能影响去化,若是售价较低又难以盈利。因此,想要凭借该项目实现翻身,并不容易。
还有去年联发联合丰隆近90亿元拿下的新天地地块,至今未入市。当前上海豪宅市场供应井喷,10万+项目上演“神仙打架”,未来入市也会面临竞争考验。
王文怀自己也表态过,“任何企业行为都是市场化、商业化,要保证利润率,不能亏钱,一旦亏钱了,做不长久。所以我还要有合理的利润来让整个体系不断优化,不断往前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只是,既要又要,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显得异常艰难。
摆在王文怀面前的难题是要扭亏。今年前三季度,联发为母公司房地产业务分部贡献的归母净利润为-10.06亿元,同比减少6.34亿元。其间,联发旗下项目结转收入规模有所下降,且受结转项目结构影响,结转毛利率同比亦有下滑。
相对而言,象屿、国贸的选择性“激进”带来的代价较为可控。“成也松江,败也松江”的国贸,今年开始起势,位于松江区的国贸海上原墅三次触发积分,成为2025年上海罕见三触积分热盘。不过到第四批次开盘,当日去化仅80%。
销售转好为国贸带来营收增长。界面新闻查询其公司债券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房地产业务板块录得营业收入100.17亿元,毛利率15.01%;去年同期营业收入为56.38亿元,毛利率13.59%。
象屿鲜少在上海市中心拿地,项目多位于郊区,去化情况面临分化。据界面新闻了解,其位于浦东新区的项目五开五罄,位于嘉定的远香湖岸也五开五罄;但位于浦东新场镇的招商象屿星耀翠湾去化不佳,9月开盘的五期目前网签仅12.9%,还有位于奉贤区的象屿江湾悦府至今仍在续销中。
整体而言,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厦门国资四子不约而同地进一步聚焦核心城市,并在资金投放、产品打造上积极调整,试图在分化市场中抓住崛起机遇。
然而,当房地产从土地红利转向运营红利,从规模导向转向利润导向,从开发商转向服务商,仅靠国资背景的资金优势与高价拿地的规模逻辑,已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即便是曾逆势突围的厦门国资房企,也需重新审视激进扩张的代价。
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指出,对地方国企而言,不缺钱的优势不等同于能盈利,如何在拿地时平衡成本与收益、在产品端匹配市场真实需求、在战略上避免重蹈闽系民企高杠杆落幕的覆辙,更为关键。
比如建发能否让“灯塔项目”真正贴合改善需求,联发能否找到“新青年住房”的盈利模型,象屿、国贸能否在熟悉的区域建立不可替代的优势。这些答案,不仅决定着厦门国资四子的下一程走向,也将为行业提供国企如何在调整期突围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