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持续深耕生态,平安银行刘春玲:“4+2+N”破局公募业高质量发展
①刘春玲提出应以开放、协同、共赢的生态合力,破解行业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命题;
                ②“指在平安”通过“4+2+N”生态圈联动,实现了公募产品全生命周期培育;
                ③平安银行还与财联社联合发布了“长青智库平台”。

财联社11月10日讯(记者 林坚)在11月7日财联社与平安银行共同主办的首届“打造一流投资机构·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近80位公募高管共话未来,真知灼见频频。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代表,平安银行金融同业部总经理刘春玲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各方应以开放、协同、共赢的生态合力,破解行业从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命题。

平安银行金融同业部总经理刘春玲带来主旨演讲

刘春玲坦言,平安始终在复盘、纠偏,不断探索更高效的合作方式。平安希望看到产品在平安安心落地、生根发芽,与此同时通过勤浇灌,让产品持续具有生命力。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二十余年风雨兼程,产品格局已从单一化稳步迈向多元化,而银行始终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在题为《聚生态之力,共启公募新程》的主旨演讲中,刘春玲分享了四大观点。

持续深耕生态,发布“长青智库平台”

这既有对行业趋势的精准研判,也有平安生态构建的实践沉淀。

一是公募业的核心命题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依靠生态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直击行业现存痛点;

二是平安精心构建“4+2+N”投销服务体系,整合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强大协同效应,为行业提供全链条支撑;

三是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双端赋能暖心重构财富管理体验,打造全周期服务与陪伴闭环;

四是认为如今的指数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指在平安”品牌强势引领被动投资浪潮,实现指数产品全生命周期培育与价值共创。

谈及当下公募业的发展态势,刘春玲首先点明行业的“双重机遇”:一方面,居民财富配置需求加速释放,“存款搬家”趋势愈发明显,推动公募总规模站上36.74万亿元新高;权益市场回暖更带动ETF规模持续攀升,突破5.6万亿元,为行业注入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政策红利与市场韧性叠加,注册制改革落地、长期资金入市,为公募机构开辟了谋篇布局的新窗口期。

刘春玲强调,公募基金的产业化趋势,特别是ETF趋势,正在重塑这个生态。对于银行而言挑战比较大,当然也蕴藏着巨大机遇。银行必须摆脱传统的产品代销、资产托管等被动角色,向更主动、更深入的生态服务商转型。作为债券市场的深度参与者,银行可以通过做市为ETF提高流动性,降低ETF的买卖价差;通过财富管理创新,引导长期资金,优化投资者结构,最终通过产品、资源、渠道、风控四位一体的综合化服务能力,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机遇之下,行业仍需直面成长的烦恼。“‘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痛点待解,‘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的周期困境难破,加之费率改革对收入结构的冲击,这些问题早已超出单一机构的能力范畴。”刘春玲称,唯有凝聚生态合力,才能打破发展瓶颈,这正是平安银行多年来持续探索的核心方向。

平安银行与财联社联合发布了“长青智库”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活动现场平安银行还与财联社联合发布了“长青智库”平台,旨在凝聚行业智慧构建开放研究平台,笃定公募业强化投研核心能力与引导长期价值投资两大方向,未来将开展行业论坛等活动推动行业生态优化,倡导机构合作探索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中国资本市场行稳致远贡献力量。

她表示,公募生态圈的成长离不开行业同仁的支持与市场认可,未来平安银行将继续以“专业价值”为核心,扮演好生态服务商与链接器的角色。

从2021年布局“4+2+N”至今

面对行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平安集团的公募基金生态圈布局已历经多年沉淀。

刘春玲详细回溯了这一生态体系的演进历程与核心架构。2021年,平安公募基金生态圈委员会正式成立,整合集团内投资端、销售端和服务端三大综合服务板块,迈出生态构建的关键一步;2024年,生态圈完成2.0升级,主动引入以三方平台和证券公司为主的外部渠道,成功构建起“4+2+N”投销资源渠道链条;迈入2025年,生态圈进一步深化发展,重磅推出“指在平安”指数生态品牌,全面升级指数产品布局与持营方案。

刘春玲表示,“4+2+N”体系的核心逻辑,在于深度整合内外资源,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让每一份力量都能发挥最大价值。

“4”大销售渠道涵盖平安证券、方正证券、陆基金、平安银行,各自凭借鲜明优势崭露头角。其中,平安银行代销非货保有规模近3000亿,在股份制银行中稳稳占据第三的位置;陆基金凭借高客单价和优秀的“孵化”能力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黑马;平安证券作为互联网特色券商,持营能力尤为突出;方正证券则具备行业头部做市能力,双券商协同互补,形成1+1>2的良好效果。

“2”大投资渠道包括平安险资与平安理财,共同构成集团内部强大的资金支撑。其中,保险资金持有的权益基金规模显著增长,为公募产品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机构资金来源。

“N”个外部渠道涵盖三方平台及各类证券公司,目前已成功拓展多家券商经纪合作,互金渠道合作持营规模全年增长近500亿,生态开放带来的红利持续显现,合作版图不断扩大。

财联社与平安银行共同主办首届“打造一流投资机构·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双线发力重构财富管理与机构服务

在服务支撑层面,平安生态圈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托管服务覆盖清算、估值核算、基金服务等核心环节,公募托管规模超8500亿;银行结算、三方平台支付结算、垫支服务等资金配套高效运转;证券PB服务、交易执行、融资融券等交易服务形成闭环,为生态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

零售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银-基-证共建体系打造统一生态品牌,各渠道形成差异化服务矩阵: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推出“公募50”“ETF50”品牌,依托投顾队伍与客户服务体系实现首发、持营并重转型;平安银行升级“平安优选”,优化资产配置体系与选基策略,深化银基共建;陆基金打造智能基金管家,结合AI智能投顾实现服务创新。同时,生态圈围绕客户投前、投中、投后全周期构建线上线下协同模式,聚焦专业严选与多元配置,从渠道销售转向资产配置与客户陪伴,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机构端,刘春玲表示,平安生态圈针对基金公司短期头寸调剂难、小微产品保壳压力大、创新资源不足、科技成本投入等痛点,从三方面破局:一是做深“流动性伙伴”,提供全谱系融资方案;二是做广“资产供给伙伴”,通过“商行+投行+同业”联动提供优质资产;三是做精“运营与效率伙伴”,推动托管从“保管”向“赋能”转型,深化AI等科技融合。此外,生态圈还提供同业合作、资金交易等服务,形成一站式综合方案,陪伴基金公司穿越周期。

从首发到持营的生态闭环

为破解产品发行与运作的结构性矛盾,刘春玲表示,平安生态圈构建了公募产品全生命周期培育方案,覆盖首发布局、持营做强、品牌提升全环节,形成生态闭环。

在首发布局阶段,生态圈针对不同产品类型采取差异化策略。通过集团内部双券商(平安+方正)、银行零售渠道代销、外部券商联动等组合形式,为重点产品首发保驾护航。同时,为提升首发质量,生态圈建立四方联合前置评审机制,优选产品策略,合力打造标杆产品。

持营阶段同样亮点纷呈。充分发挥双券商优势,方正证券以做市能力保障产品流动性,平安证券以持营优势择时做大产品规模;机构端依托集团子公司旺盛的基金配置需求,优选托管产品投资,同时通过行E通平台持续服务机构客户;互金渠道则联动第三方平台开展持营合作,多维度推动产品规模稳步增长。

刘春玲表示,这套全生命周期培育方案实现了产品首发、规模增长、流动性改善、持续运营、品牌提升的良性循环,让平安成为联接各方的“链接器”与“赋能平台”,与伙伴共创共享行业增长价值。

押注指数赛道

随着指数市场快速发展,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被动投资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刘春玲在演讲中重点介绍了平安生态圈2025年重磅发布的“指在平安”指数生态品牌,她表示,这一品牌旨在整合集团生态资源,大力布局及持营指数产品,打造特色指数生态。

数据显示,近年来ETF产品规模呈爆发式增长,从2018年的0.58万亿增至2025年11月的5.67万亿。政策层面,《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导向大力发展场内外指数基金,为指数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顺应这一趋势,“指在平安”品牌在零售侧与机构侧同步发力。零售端推出指数专区,优选指数产品,成立“指投平安”品牌;机构端提供高效“指托平安”服务,新增券商合作券结服务,合作机构超23家。

刘春玲称,“指在平安”品牌通过“4+2+N”生态圈联动,实现了公募产品全生命周期培育,既帮助管理人实现规模提升,也为投资者提供了高效的资产配置工具,最终推动平安集团指数生态的持续构建。

2025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公募基金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