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2025年1-6月标的公司净利润与人工晶状体产品净利润之和约为1618.77万元,若按此趋势推算,全年利润恐难达预期; ②对于估值下降,昊海生科解释,2023年11月人工晶状体产品首次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后,市场发生较大改变,导致该领域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业绩下滑。
《科创板日报》11月10日讯(记者 吴旭光)11月9日晚间,昊海生科公告称,拟以7400万元收购旗下非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新产业眼科新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称:标的公司)余下20%股权,交易完成后该子公司将成为昊海生科全资子公司。
此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标的公司聚焦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塑形镜领域,是昊海生科眼科业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公告发现,此次收购背后,标的公司存在业绩承诺未达标、股权估值两年内大幅缩水等问题。
业绩承诺连续2年不达标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早在2023年,昊海生科收购标的公司20%股权时,前转让方就作出业绩承诺:2023年、2024年、2025年标的公司业务利润分别不低于3960万元、5910万元、8100 万元。
但从实际经营情况来看,标的公司未完成逐年递增的业绩目标,并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利润缺口。
根据公告披露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标的公司2023年与 2024年业绩承诺与实际利润的累计差额已达3553.12万元,仅2024年对应的现金补偿就约为2768.15万元。
对于业绩未达预期的原因,11月10日,昊海生科董秘办人士引述公告中的解释称,“2023年11月人工晶状体产品首次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后,市场发生较大改变,导致该领域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业绩下滑”。
需要指出的是,2025年作为业绩承诺期的最后一年,标的公司需实现8100万元的业务利润才能完成承诺,但从其上半年经营数据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根据公告,2025年1-6月标的公司净利润与人工晶状体产品净利润之和约为1618.77万元,若按此趋势推算,全年利润恐难达预期。
对于业绩未达标的部分差额,此次7400万元的收购对价将用于抵销现金补偿总额。公告约定,若对价大于或等于现金补偿总额,差额将按转让方持股比例支付;若对价不足,前转让方等需共同补足。
标的公司估值已接近“腰斩”
除了业绩承诺缺口,标的公司股权估值存在大幅缩水的情况。
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标的公司全部股权公允价值为5.41588亿元,以此计算,此次收购的20%股权对应估值约为1.08亿元,但最终交易对价却定为7400万元,较估值折让约31.5%。
与2023年的股权交易相比,标的公司估值在两年内出现“腰斩”。从股权估值变动来看,2023年昊海生科收购标的公司20%股权时对应整体估值7亿元,到2025年6月整体估值降至5.41588亿元,两年间整体估值缩水超22%,与之相对应20%股权的交易对价从1.4亿元降至7400万元,降幅达47.1%。
对于估值下降的原因,昊海生科在公告中解释为,“2023年11月人工晶状体产品首次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后,市场发生较大改变,导致该领域公司产品毛利率下降、业绩下滑”。
根据公告,标的公司主要从事角膜塑形镜产品及人工晶状体产品的制造及销售,以及在中国大陆地区经销人工晶状体产品、眼科黏弹剂、青光眼手术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等多个进口眼科产品。2023、2024年以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标的公司净利润与人工晶状体产品净利润之和分别约为 4116.26万元、2200.62万元和1618.77万元。
近年来,人工晶状体集采政策的影响已逐步显现,标的公司业绩连续不达标便是直接体现;角膜塑形镜市场虽然暂未集采,但竞争日益激烈,多家企业加速布局,标的公司能否在该领域实现突破,有待观察。
昊海生科表示,收购事项完成后,本集团于目标公司的股权将增加至100%,有利于提升目标公司的管理及运营效率,从而增强本集团眼科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董事相信,收购事项符合本集团发展需求及整体业务规划。
“标的公司未来的盈利增长点在哪?全资控股后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改善其经营状况?”
针对记者提出的上述疑问,昊海生科董秘办人士并未正面回应,仅表示,以后续沟通邮件回复内容为准,如果定期报告有相关规定,也会按照要求进行披露。
截至发稿,昊海生科尚未就上述疑问作出回应。《科创板日报》记者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跟进标的公司业绩补偿执行、可持续盈利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