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晨星中国董事长陈鹏:破局“基民的收益达不到基金的收益”,买方投顾成行业高质量发展关键
①晨星中国董事长陈鹏聚焦“基民的收益达不到基金的收益”痛点,剖析症结并指出买方投顾是破局关键;
                ②基民收益受beta、alpha、cost成本、gamma四要素影响,我国在基准、费率等方面存改进空间;
                ③买方投顾需三方协同,“投”“顾”并重,是行业高质量发展必答题。

财联社11月10日讯(记者 王晨)“基民的收益达不到基金的收益”,这一困扰投资者多年的行业痛点,在财联社首届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被再次聚焦。

11月7日,财联社首届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合肥正式启幕。此次论坛紧扣“高质量发展”核心主线,通过闭门座谈、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多元化形式,汇聚行业高规格智慧,聚焦投研体系升级、ETF全球化布局、差异化竞争路径及公募支持实体经济等重大议题,为行业发展凝聚共识。

晨星全球高级战略顾问兼晨星中国董事长陈鹏受邀出席论坛,以“买方投顾促进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以翔实的数据、全球市场的对比以及深入的行业剖析,剖析基民收益不及基金收益的核心症结:基民实际收益受beta收益、alpha收益、显性与隐性成本(cost)、投资者行为损失(gamma)四大要素影响,而我国在基准科学性、费率控制等方面仍有明显改进空间。

同时,陈鹏明确指出,买方投顾是实现基民、基金公司、顾问销售机构“三赢”的关键路径,需基金公司、平台科技服务商、投顾机构三方协同,“投”“顾”并重,为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基民收益差距是全球共性问题,四要素决定高质量发展

演讲开篇,陈鹏直击行业核心矛盾:“投资者体验不佳的重大来源,实际上就是是基民的收益达不到基金的收益。”他强调,这并非中国市场特有现象,而是全球基金行业的共性问题,英国、新加坡、香港、美国、澳洲等市场均存在类似情况,各国监管层也早已关注并出台相关政策应对。

为了更直观理解这一问题,陈鹏将基民实际收益拆解为四大核心组成部分:beta收益(基准收益)、alpha收益(超额收益)、cost显性与隐性成本、投资者行为损失(gamma)。“基金行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四部分都必须朝着高质量方向迈进,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的短板,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最终收益体验。”

收益构成一:beta收益是“参与奖”

在四大组成部分中,陈鹏首先聚焦beta收益。他指出,从长期视角看,基金投资者的平均收益100%来自基准收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beta收益本质是不同资产类别的风险溢价,投资者将资金投入不同资产类别,为经济实体提供资本,而不同资产类别的风险差异,造就了beta收益的差异。这也是监管层着重强调基准重要性的原因。只有把基准梳理清晰,才能让投资者明确收益来源。”

陈鹏进一步解释,beta收益更是一种“参与奖”,无需高超的投资技能,普通投资者只要合理配置资产就能获取,且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定价,股票的风险、债券的风险,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都遵循统一的金融规则。中国市场虽发展时间较短,beta收益数据波动率较高,但核心逻辑同样适用。”对比美国市场,陈鹏指出,美国基金市场在beta收益供给上已形成鲜明趋势:过去二十年,被动型基金规模远超主动型基金,宽基指数基金集中度不断提升,费率持续下降,甚至出现零费率宽基指数基金。“中国在beta收益相关的宽基产品布局、费率优化上,还有一段路要走。”

收益构成二:alpha是“博弈场”

随后,陈鹏将话题转向alpha收益。他坦言,alpha收益的获取难度大,“它是市场博弈的结果,你赚的alpha,就是交易对手的亏损,再加上交易成本,alpha博弈本质是一场负和游戏。即便投入数百名分析师,也未必能稳定获取正alpha。”

更关键的是,中国基金市场在alpha收益的评估基准上存在严重偏差。陈鹏透露,中国90%以上基金以价格指数为基准,但价格指数仅反映部分收益,未包含股息红利和债券利息等关键收益项。“从数据来看,股票的股息红利再投资年化收益率约1.04%,债券利息的这一差异更是高达3.79%。”

他举例说明,若以价格指数为基准,几乎所有债券基金都能“跑赢指数”,看似获取了正alpha;但切换至全收益指数(包含股息红利和债券利息),能跑赢债券全收益指数的债券基金便寥寥无几。“基准若不科学,alpha的评估就失去了意义。监管层高度关注基准问题,正是为了让行业回归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的本质,避免虚假alpha误导投资者。”同时,他补充道,随着市场有效性提升,主动基金经理战胜指数的概率也在不断变小,alpha获取难度还将进一步增加。

收益构成三:基金成本侵蚀基民收益

除了alpha收益的获取难题,基金的高成本也成为侵蚀基民收益的隐形杀手。陈鹏介绍,基金费率分为申购赎回费(显性成本)和运行费、交易费(隐性成本),其中隐性成本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难以察觉,却数额惊人。

“2022年中国市场部分基金换手率高达2500%,意味着一年52周里每两周就完成一次全额换手。”陈鹏算了一笔账,如此高的换手率叠加运行费用,部分基金的年化综合成本最高达到8%。“对投资者来说,每年要先承担8%的成本,即便基金经理能做出一定alpha,也很难覆盖成本,最终导致基民收益缩水。”

更令人担忧的是,最新数据显示,基金隐性成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攀升。“从晨星的监测数据来看,公募行业在成本控制上并未出现积极变化,反而有恶化趋势。这一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推动费率透明化、合理化,从投资者角度重新审视费率体系,是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收益构成四:投资者行为损失(gamma)

在基金公司可控的beta、alpha、cost 成本之外,投资者行为损失(gamma)是影响基民收益的另一关键变量,也是监管层重点关注的领域,要衡量投资者的亏损、收益、持有期限、服务水平等。

陈鹏引用晨星全球数据指出,即便是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买方投顾占比超过80%,基民每年仍因不当行为(如追涨杀跌、频繁交易)损失约1个百分点,占基金收益的15%;而中国基民的行为损失高达30%,是美国的两倍。

“高买低卖是投资者行为损失最严重的领域。”陈鹏解释,行业基金聚焦单一赛道,波动率极高,部分带有两倍杠杆或反向属性的ETF产品,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很多投资者只看到短期行业风口,盲目追高买入,一旦风口过去,便面临大幅亏损。”

买方投顾是破局之道

面对基民收益困局,陈鹏给出了明确的破局之道,即大力发展买方投顾。他指出,在全球多个市场,买方投顾已实现基民、基金公司、顾问销售机构的“三赢”:基民获得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资方案,收益稳定性提升;基金公司摆脱“重规模、轻持有人利益”的粗放模式,聚焦长期业绩;销售机构则从“卖产品”转向“提供服务”,获取持续的管理费分成,商业价值更稳固。

美国市场的转型案例极具参考意义。陈鹏介绍,摩根士丹利曾是纯卖方机构,2008年后痛定思痛转型买方投顾,如今拥有两万名投顾,其市值与市盈率已全面超越高盛。“买方投顾为摩根士丹利带来了三大优势:一是经常性管理费收入,现金流更稳定,摆脱了对一次性销售佣金的依赖;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升了客户体验,客户留存率显著提高;三是合规风险显著降低最终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提升。”

在基金公司层面,先锋Vanguard与德明信Dimensional是成功典范。先锋以低成本被动基金为核心,聚焦为投资者获取beta收益,在美国市场的市占率超过3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前无公司市占率超15%);德明信同样聚焦买方投顾模式,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基金公司若能快速转型买方投顾,谁就能抓住行业洗牌的机遇,成为未来的先锋或德明信。”

买方投顾转型需要三方协同,“投”“顾”并重

不过,买方投顾转型并非易事。陈鹏坦言,转型需要基金管理公司、平台科技服务商、投顾机构三方协同。

基金公司需重构产品体系,推出更多适配买方投顾的低费率、长期型产品,而非追求短期热点;平台需搭建复杂的投顾服务系统,整合资产配置、风险评估、客户管理等功能,从交易通道升级为服务载体;投顾机构则要对一线销售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帮助其从销售员转变为投资顾问。这一过程平均需要两年,期间可能面临业务短期下滑的压力。“转型的关键在于坚持,谁能顶住短期业绩压力,着眼长期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于投顾服务的核心,陈鹏总结为“投”与“顾”两大维度。

“投”即通过低成本产品抓住beta收益,同时努力创造稳定的alpha,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正反馈;“顾”则是管理客户预期,不再一味强调“排名第一”“短期高收益”,而是客观告知投资风险,在业绩波动时做好沟通解释,就像医生与患者沟通病情一样,坦诚、专业地传递信息。

“过去行业过度渲染短期业绩,却忽视了排名第一是小概率事件,最终导致客户预期与实际收益脱节,体验变差。买方投顾要做的,就是扭转这种错位。”陈鹏强调。

演讲最后,陈鹏指出,中国基金行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买方投顾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平台服务商要搭建更完善的服务体系,从卖产品转向做规划,为投资者提供财富规划、资产配置、风险配置等全流程服务;基金公司与投顾机构要坚守长期主义,以投资者利益为核心,而非追求短期规模或佣金。”

他表示,只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破解“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困局,推动基金行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那些能坚持以投资者为中心、深耕买方投顾的机构,将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公募基金动态 2025公募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