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英伟达“上天”,谷歌“捕日”,马斯克也盯上太空数据中心。 ②我国“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的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组网后已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 ③券商指出,太空算力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一个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
《科创板日报》11月9日讯 地面上AI基建工程如火如荼,越来越多AI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太空,开启新一轮博弈。近一周以来,海内外“太空算力”动向密集:
日前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国星宇航自主研发的“零碳太空计算中心”获评本年度十大精品首发成果。“零碳太空计算中心”的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具备5POPS的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组网后已形成全球最强的太空计算能力。“零碳太空计算中心”入轨投运以来,已为之江实验室、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提供在轨计算服务。
海外方面,11月2日,英伟达首次把H100GPU送入了太空。11月4日马斯克表示,将扩大星链V3卫星规模,建设太空数据中心,目标在4-5年将通过星舰完成每年100GW的数据中心部署。谷歌则在11月5日宣布启动“捕日者计划”,拟在2027年初发射两颗搭载Trillium代TPU的原型卫星,将AI算力直接部署到太空。谷歌高管称:“未来太空或许将是实现人工智能计算规模化的最佳场所。”
太空算力指将数据中心部署于太空轨道,使卫星能“看”(拍摄、记录)与“算”(实时反馈决策)。综合而言,太空算力部署主要在实时性/效率及能耗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一方面。传统的“天感地算”模式,卫星采集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存在带宽有限、传输慢、地面资源紧张等局限,数据利用率低。如科学实验卫星每天会产生约500G的观测数据,但只有20G左右的数据可以传回地面。券商指出,太空算力可使卫星在太空完成数据预处理及AI训练推理,提升实时性与决策效率。如森林火灾监测,传统需数小时,采用后几秒内可识别火情并响应。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巨头竞相建造AI数据中心,“用电荒”疑虑也在持续加剧。数据显示,美国目前已规划的大型数据中心项目总容量超过45GW,2030年将超过200GW,占美国总电力产量的40%。
方正证券指出,太空建设数据中心拥有低运营成本、高发电功率、高部署速度等优势,将成为未来解决AIDC能源瓶颈的主要方法之一,成本、部署速度、可扩展性为太空数据中心主要优势。
高轨太空数据中心可7*24使用高强度太阳能,且不受大气影响,发电效率可达95%,为地面5倍。同时深空温度约为-270℃,只需部署导热材料即可完成散热,无需部署大量液冷结构,成本优势显著。同时,太空数据中心可采用模块化方式进行组装,且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普通玻璃光纤快35%,部署速度、延迟、架构灵活性远超同类地面数据中心。
我国在太空算力部署上进度领先。今年5月,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这也是中国“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该星座由之江实验室牵头,目前发射12颗带算力卫星,总算力达5POPS;计划在2025年完成超50颗星布局,2030年左右达成1000颗星规模,建成后总算力达1000P,可形成有效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支撑。
华西证券认为,太空算力“低成本广资源大空间”的特点为商业航天找到了一个稳定长期的盈利模式。当前正处于“天感地算”向“天数天算”过渡阶段。未来随组网计划推进,将形成全球覆盖的空天算力网络。分析师建议关注:
普天科技:公司深度参与“三体计算星座”这一全国首创的太空在轨AI计算项目,在星间+星地链路、卫星载荷、地面站建设等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公司协同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等生态伙伴共同推进“星缆计划”。
霍莱沃:卫星测量领域核心厂商,有效攻克卫星批量化生产中面临的高精度测量与快速验证等关键问题。
上海瀚讯:公司是千帆星座通信分系统供应商及G60星座载荷相关通信设备的核心承研单位之一,负责该星座通信分系统的保障与支撑,研制并供给相关卫星通信载荷、信关站、卫星通信终端等关键通信设备。
臻镭科技:公司是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之一,公司产品和参与星座覆盖率较为齐全,已与行业内多家科研院所、总体单位及优势企业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