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从旧扑克厂房改造而来的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经过五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短剧、直播业态的聚集地。
②财联社记者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走访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深入了解这里的建设历程以及独特优势。
财联社11月9日讯(记者 罗祎辰)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正驱动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热潮,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手术机器人等垂类行业,一批手术机器人厂商正凭借国内AI等产业配套优势,追赶上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超越。

惟德精准的第一款经皮介入类手术机器人,来源:记者拍摄
“我们有同行企业在国内一个单品(手术机器人)每年可能销售额四五千万,出海能做到两三个亿。”近日,在第八届进博会现场,深圳惟德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惟德精准)董事长谢卫国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表示,得益于国内配套产业优势,国产手术机器人竞争力正在加强,开始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惟德精准成立于2019年,公司主要产品为经皮介入类手术机器人,其第一款产品是肺部穿刺机器人,于去年获批三类医疗器械,已经在国内医院落地使用,第二款产品主攻经皮肾取石手术,在研发之初瞄准的就是全球市场,目前正在申请三类医疗器械,预计在东南亚、中东等肾结石高发地区能实现批量出货。
AI助力国产手术机器人突破
公开资料显示,手术机器人一般可分为腔镜类和非腔镜类,其中,美国直观医疗公司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腔镜类代表产品,早在2000年就获得美国FDA批准,历经二十多年商业化发展,至今仍是该领域的绝对龙头。在达芬奇身后,术锐、威高、图迈等国产品牌处于追赶阶段,厂商比拼的重点在工艺、材料和机械设计等方面。
惟德精准专攻的经皮介入类手术机器人属于非腔镜类,和骨科机器人、口腔手术机器人属于同一大类。非腔镜类机器人起步相对较晚,经过十多年发展,国内外厂商技术水平比较接近,而且这类机器人的显著特点是和医学影像数据(CT数据、超声数据等)强相关,这就给国内厂商利用AI技术赋能医学影像分析带来了机会,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
“我们开发了基于CT和超声数据的AI模型,可以对平面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而国外同类产品普遍没有这种功能。通过三维重建,手术机器人可以自动规划好穿刺线路并以三维图像方式展示在屏幕上,然后机械臂可以按照规划路线自动导航,医生不需要手动调整。”谢卫国表示。
据他介绍,由于各国临床条件不同,对欧美同类产品而言,三维重建功能并非必须,但国内临床条件下则十分必要,而且仅从技术角度而言,缺乏三维重建和机械臂自动导航,意味对医院检测水平的要求更高,而且医生需要进行更多手动操作,操作难度和时长相应都会增加。
凭借三维重建等技术优势,国内手术机器人在“一带一路”沿线等医疗欠发达国家正变得更具竞争力。据谢卫国介绍,公司第二款产品攻克了对超声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的技术难点,属于行业首创,适合广大CT技术不普及,还主要依赖超声检测的地区,“我们预计在东南亚、中东这类肾结石高发的地区会形成规模出货,市场表现有望超过国内。”
财联社记者了解到,近两年,借助国内AI产业优势,国内厂商在医学影像领域频频发力。不同于惟德精准选择用AI技术提升硬件产品竞争力,杭州德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希望凭借通用大模型产品,推动整体医学影像检查智能化,公司刚于今年9月发布了iMedImage医学影像通用大模型产品,可处理CT、X光、核磁等19种医学影像。

谢卫国在进博会现场发言,来源:公司提供
零部件国产化提升成本端优势
除技术外,国产手术机器人竞争力也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以商业化最为成熟的腔镜类机器人为例,进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国内的采购单价在2500万元左右,国内厂商中,微创机器人-B(02252.HK)旗下图迈品牌机器人采购单价不足达芬奇的一半,约在1000万元上下。
更低的产品售价背后,是国内手术机器人的零部件国产化率不断提升。以惟德精准为例,谢卫国表示,2023年之前,公司第一款产品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大概是60%,到去年拿到注册已经提升到80%,单个零部件国产的成本可能只有进口的10%。
据了解,国内手术机器人厂商努力提升零部件国产化率,有国内医疗产业政策压力和保障供应链安全等多重因素影响。有观点指出,在贸易突发事件频出的背景下,国内手术机器人采购端进入更加求稳发展的道路,价格与技术的稳定供应,或许也将进一步激发国产品牌的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手术机器人厂商在努力追赶,并在细分领域实现反超,但整体而言,在商业化最为成熟的腔镜类机器人赛道,达芬奇仍占据重要份额,而国内外厂商技术接近的非腔镜类手术机器人实际市场规模仍较为有限,而且竞争格局更为分散。
高端医械院数据中心发布的内容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术机器人销售市场规模增长迅速达6.91亿元,同比增长43%,销售台数达97台,同比增长49%。其中,腔镜手术机器人占据超52%的份额,销售额为3.62亿元,达芬奇仍是这个赛道的龙头,取得了12台订单,销售额接近3亿元,多个国产品牌仍在奋力追赶。在非腔镜类机器人市场中,骨科机器人市场规模最大,销售额1.24亿元,其他机器人销售规模均不足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