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人民币升值周期中,港股为何比A股表现更具弹性?
②哪些行业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财联社11月6日讯(编辑 胡家荣)截至2025年三季度,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达1.17万亿港元,成交额占比攀升至23.6%。
对此招商证券国际指出,长线机构主导、短线资金活跃的格局正逐步形成,未来五年南向资金有望为港股带来约11万亿港元的增量。
一、整体规模与结构:长线资金成市场“压舱石”
2025年以来,南向资金持续成为港股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支撑。截至三季度末,港股通持仓总市值突破6.3万亿港元,同比增长超90%,占港股总市值比例升至12.7%。在成交方面,2025年9月港股日均成交金额达3167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87%。
从资金结构看,保险资金与公募基金构成南向资金的主体力量,合计占比超40%。其中,保险资金通过港股通持有市值突破1.4万亿元,占港股通总规模的25%;公募基金港股持仓规模达1.01万亿元,占比18%。招商证券国际指出,这一“长线主导、短线活跃”的格局正在强化,预计未来五年南向资金将带来约11万亿港元增量。
二、投资风格:偏好大市值,注重盈利质量
南向资金整体呈现出注重基本面的投资特征,并未出现明显的散户化倾向。从市值偏好看,资金持续向头部公司集中,对1000亿港元以上公司处于持续超配状态,而对200亿以下公司则持续低配。
在基本面选择上,南向资金更加看重盈利增速的质量和持续性。数据显示,资金对中等净利润增速和高ROE的股票超配比例最高。行业配置方面,南向资金贯彻“科技+红利”的哑铃型策略,前十大重仓股恰好呈现科技股与高股息股两分天下的局面。
三、公募基金:景气度投资与预期差博弈并举
公募基金已成为南向资金中最活跃的主导力量。2020年底至2025年三季度,公募基金港股持仓规模从3531亿元增长至1.0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23.5%。
从产品结构看,主动型基金港股配置规模达5940亿元,创历史新高;被动型基金三季度单季度净流入1896亿元,成为重要的增量来源。行业配置上,公募基金体现出极致的成长风格,传媒、医药、电子与商贸零售持仓规模均超500亿元。
公募基金在港股投资中典型地采用“景气度投资”与“预期差博弈”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资金高度集中于业绩弹性大的高景气板块;另一方面,一旦个股业绩不及预期,便会引发快速调仓。展望未来,若主动型基金港股持仓比例提升10个百分点,2026年新增配置空间有望达2636-3416亿元。
四、保险资金:长久期优势凸显配置价值
保险资金作为中长期资金入市的中坚力量,在港股市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39%。预计险资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的规模为1.46万亿元,较去年底大增90%以上。
险资在港股市场重点布局高分红股和价值股。凭借持有H股12个月免征红利税的独特优势,高股息标的成为其重要投资方向。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达29次,涉及18只H股,银行类H股成为举牌主要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险资配置正呈现多元化趋势,对科技与成长板块的参与度明显提升。预计2025年中国险资的股票投资余额将达到3.7万亿元,若2026年增长30%,则有望达到4.8万亿元。
五、其他长线资金:增量空间广阔
除保险和公募外,社保、养老与理财资金也具备巨大的配置潜力。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达9.83万亿元,但限于现行规定,尚未开放境外配置权限。
银行理财资金方面,截至2025年三季度,理财产品存续规模32.13万亿元,其中权益类资产配置余额约6747亿元,占比仅2.1%。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深入推进,理财子资金有望成为港股市场重要的增量来源。
六、展望:制度优化引领“慢牛”行情
未来,五大体制机制优化有望进一步释放南向资金活力:一是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扩大可投标范围;二是放宽QDII限制;三是优化股息红利税政策;四是引导更多优质资产赴港上市;五是强化长期投资理念引导。
截至2025年三季度,各类长线南向资金持有港股规模超过2.7万亿元,约占南向资金持仓的一半。预计到2026年底,增量空间达1.4万亿元;未来5年增量空间约10万亿元。
随着《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等政策落地,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行为将进一步向长期化、基本面化转变。在长线资金引领下,港股市场有望走出由基本面和价值驱动的“慢牛”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