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美国能源部拨款6.25亿美元推动量子研究中心续期建设。 ②韩国计划2026年将人工智能支出预算增加两倍至10.1万亿韩元。
欧盟投资29亿欧元支持61个前沿净零排放技术项目
欧盟委员会11月3日宣布,将通过创新基金向61个前沿净零排放技术项目投资29亿欧元,资金来源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入选项目分布于18个国家、19个行业,涵盖能源密集型产业、可再生能源、储能、清洁交通、建筑脱碳及工业碳管理等领域,预计在运营首十年内可减少约2.2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项目拨款协议将于2026年上半年公布,下一轮申请预计于2025年12月启动。
美国能源部拨款6.25亿美元推动量子研究中心续期建设
美国能源部11月4日宣布拨款6.25亿美元,用于续期其五个国家量子信息科学研究中心,以巩固美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五个中心将聚焦量子计算、传感、网络和材料等方向,推进基础研究、硬件开发及产业生态建设。项目周期最长5年,首年拨款1.25亿美元,后续资金取决于国会拨款。此举将推动量子技术创新、促进科学突破,并强化美国国家安全与科技竞争力。
韩国计划2026年将人工智能支出预算增加两倍至10.1万亿韩元
韩国总统李在明宣布,2026年政府将把人工智能预算提高至10.1万亿韩元(约70亿美元),是本年度的三倍,旨在使韩国跻身全球前三大AI强国。预算重点包括2.6万亿韩元用于推动AI在工业、民生和公共部门的应用,7.5万亿韩元用于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将为OpenAI的“Stargate”项目提供芯片支持,英伟达也计划向韩国供应26万颗高端AI芯片,以助力该国构建领先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首次观测到罕见tWZ粒子产生过程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CMS合作组首次观测到单个顶夸克与W、Z玻色子共同产生的过程(tWZ),这种现象每万亿次质子碰撞中仅出现一次。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在海量数据中识别出该极其罕见信号。结果显示,tWZ的生成速率略高于理论预测,可能预示存在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该成果为研究顶夸克与电弱力相互作用、验证希格斯机制及探索未知基本力提供了重要线索。
波兰与美国研究团队发现量子纠缠显著增强光发射,为量子技术提供新设计思路
波兰华沙大学及美国埃默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原子间的直接相互作用和量子纠缠可增强超辐射效应,即原子集体同步发光。团队开发的新模型显示,这些微观相互作用不仅降低超辐射阈值,还揭示此前未知的有序相,为量子电池、量子通信和高精度传感器提供新的设计原则,并强调了光-物质纠缠在理解和控制量子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美国初创公司qBraid打造无门槛量子计算平台
麻省理工学院支持的美国初创公司qBraid提供一个直观的云平台,使用户无需技术背景即可访问英伟达、微软、IBM等公司的量子设备和软件。该平台集成预装软件、版本控制和跨设备运行功能,并推出互动学习工具qBook,使全球2万多名用户快速上手量子编程。qBraid还开发了量子操作系统qBraid-OS,为量子计算应用开发提供便利,加速量子计算在AI、分子发现、药物研发、金融和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英国研究团队开发新型AI模型实现类人视听感知
英国利物浦大学开发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模型借鉴昆虫大脑感知运动机制,将视觉与听觉信号融合,实现机器像人类一样自然感知世界。该模型基于多感官相关检测原理,可处理视频和音频的真实输入,模拟人类、猴子和老鼠在69项实验中的行为,甚至优于现有贝叶斯因果推断模型。其简洁高效、无需大规模训练的特点,使其在AI感知、注意力预测及神经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新的设计蓝图。
CSIS:美国拟推出《MIND法案》引发神经数据监管与隐私辩论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发文评论,美国国会近期提出《2025年个人神经数据管理法案》(简称MIND法案),应对神经技术迅速发展带来的隐私与安全风险。法案要求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监管框架,保护可揭示个人思想、情感与意图的神经数据。随着脑机接口等设备进入消费市场,这类高度敏感数据尚无类似HIPAA的法律保护。支持者警告,若无监管,神经数据或被企业用于精准广告、被政府用于监控思维。《MIND法案》标志着美国数据治理的关键转折,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公民“精神隐私权”。
西班牙研究团队开发纳米针材料实现太阳能塔光吸收率99.5%的突破
西班牙巴斯克大学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开发的钴酸铜纳米针材料,经氧化锌涂覆后,可实现高达99.5%的太阳光吸收率,超越传统碳纳米管和黑硅。该材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稳定性更强,为聚光太阳能发电塔提供更高效、耐用的光吸收解决方案。研究为下一代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尤其是高效储热太阳能塔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美国研究团队研发出全球首创金属凝胶,革新液态金属电池储能方式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研发出首款金属凝胶,通过将液态铜包裹在固态钽微观支架中,实现液体流动性与固体稳定性的结合。该材料可承受高温,适用于储能系统。研究团队利用金属凝胶作为液态金属电池电极,成功固定液体成分而不影响导电性能,为便携式或可运输电池应用提供新方案,未来可为工业机械、船舶及高温环境提供高效储能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