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明略科技投资人徐腾:斩获“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百亿只是起点 | 对话2025
科创板日报记者 余诗琪
2025-11-05 星期三
原创
①天空工场资本预计2025年底募资总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
②天空工场资本定义自己为EVC,即产业生态投资基金。
创投风向标
关注

《科创板日报》11月5日讯(记者 余诗琪)前进,前进,还是前进。

过去两年,对一级市场来说,是一段相对低迷的时间。募资端的收紧是不争的事实,2024年新增的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和总注册资本,较2023年分别下降45和23%。

资金端的寒意,一线从业者都有着清晰的感知。即使是资深投资人都会感慨,过去几年经历了世界观的破碎与重组。

行业生存与发展的范式、预期无一不在变化中重构。在普遍的迷茫与探索中,依然有人在不断向前。《科创板日报》始终关注那些带来变化的人和机构。

新近崛起的天空工场资本(原“追创创投”)是行业里无法忽视的存在。此前预测,这家2023年9月成立的机构预计2025年底募资总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人民币,极有可能成为2025年国内募资规模最大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这样的成绩在创投市场的黄金年代都不多见,在当下更算得上逆周期成长。《科创板日报》记者对话了天空工场资本总经理、基金合伙人徐腾。他是天空工场资本创始合伙人之一,完整地经历了基金从零起步到百亿规模成长的全过程。

近日,徐腾也再次收获了一个重磅项目IPO。11月3日,明略科技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被称为“全球Agentic AI第一股”。上市首日,明略科技上涨106.1%,市值突破400亿港元。

回顾投资明略科技的决策,他表示,除了赛道与模式,本质上是投创始人其人。“在投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创始人协调资源、调动团队,将公司不断做大做成的能力与动力,他们的韧性以及持续进化的学习能力,是无法量化却至关重要的品质。”

这位90年出生的青年投资人在采访中听起来温和、内敛,但又不掩锋锐之气。在他的规划中,百亿只是天空工场资本的起点,“要追求各维度全面领先,成为行业里的标杆机构。”

围绕“清华团队”深度布局,两年200亿

《科创板日报》:天空工场资本将自己定义为新型产业基金,怎么理解这一定位,这与常规的CVC(企业风险投资)有何不同?

徐腾:这是我们定义的一种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基金模式,与CVC有区别,我们更多的定义自己为EVC,即产业生态投资基金。我们会兼顾企业的战略布局,配合政府引导基金的产业落地诉求,形成需求高度一致的基金管理模型。而针对财务投资人,我们也会采取不同的基金策略,充分满足财务投资人对财务回报最大化的诉求。

此外,我们有一套独特的产投模式与完善的创新孵化体系。基于深厚的产业资源与高能级的孵化体系,我们可以为早期项目提供包括技术、渠道、供应链、运营等全方位、深度的投后管理和战略支持,助力早期项目实现技术突围、商业规模化落地的增长闭环,加速商业化进程。

目前看来,我们投资的孵化项目表现都很不错,好几个项目在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依托成熟的组织管理体系与方法论,这些项目的成长也都很稳健,成长性也非常可观。

《科创板日报》:在“募资难”的当下,天空工场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徐腾: 还是要用我们的核心优势去打动LP。到今天我的感受是,整个市场上大家对于产业方向(如机器人、AI)是有积极共识的。如果现在市场上有个质地特别好的机器人或者AI项目,很多LP都会感兴趣。

难点在于如何让LP相信一级市场的基金能克服周期长、DPI不佳的痛点。我们的策略是通过两方面努力:一是优异的基金回报。厦门基金作为我们的首只基金,基金内几乎所有的项目,只要投资超过4个月的,都实现了估值至少翻倍。被投项目中如泳池机器人公司浪涌未来增长迅速,今年就能实现规模化收入和盈利。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完整的布局了从早期投资、成长期投资和上市退出的全流程闭环方案,意味着,我们在早期投资的时间点,就已经明确了后续我们会帮助公司实现后续融资及上市,也帮助我们的LP实现退出,我们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一点,系统性缓解LP对DPI指标的担忧,保障出资人权益。

这意味着我们基金回报周期是可以缩短的,实现对传统创投退出问题的解决。

《科创板日报》:你提到了天空工场资本财务型投资还会持续进化,其中既包括美元基金的募集,也有人民币基金的动作,目前能力和资源匹配度已经到了什么状态?

徐腾:人民币基金上,我们接触了超过500个项目,目前出手了40多个。这些被投企业背后,依着业务生态上下游去追溯,大概会有上百家产业链上的企业。

这就是一个势能庞大的生态圈,我们会沿着自己投资思路去里面挖掘、覆盖。这个策略现在已经开始奏效了,不断有产业链上的企业看中我们的产业背景主动找过来,池子是越做越深的,到后期我们预计会有超过500家潜力项目的规模。

在此基础上,我们优中选优,寻找商业价值最高且能赋能的项目进行财务投资,纳入天空工场资本的大生态协同当中。

在更早期的阶段,人民币基金亦有布局,重点关注具备科研积累但缺乏产业化能力的项目,尤其是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背景的创业团队。目前在我们的投资企业中,多数团队都毕业于清华。这些项目通常处于科研向产品转化的关键阶段:部分已有初步研发成果,但距离规模化市场落地仍有差距(如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型验证等)。

天空工场资本的核心赋能价值在于,凭借深耕产业的独特基因与丰富的全球化资源网络,为被投项目提供从产品定义、场景验证到渠道搭建等的全链条支持,加速其商业化进程。在投资阶段选择上,我们倾向布局早期阶段的成长窗口期。这一阶段项目技术可行性得到初步验证,我们的产业赋能能更高效地推动其跨越“实验室到市场”的鸿沟,实现成果的价值释放。

美元基金则会采用纯美元架构,定位为面向全球的市场化基金。其核心策略是依托清华全球校友网络,系统覆盖全球顶尖科研团队的早期项目及优质产业项目,构建真正的全球化投资能力。

目前美元基金的进度和LP的反馈都超出了预期,有专门的合伙人在负责这只基金募资工作,我们也在招募更多海外背景的人才加入进来。

《科创板日报》:对您个人和天空工场资本而言,未来的关键目标是什么(如规模、回报)?

徐腾:我们追求的是各个维度全面领先:管理规模、基金回报、帮助政府完成返投、为LP创造回报,都要成为行业标杆。这是天空工场资本做事的价值观体现——追求高目标快执行。具体来看,今年目标管理规模达200亿人民币。在成立初期,我们就定下过两年达到一百亿规模的目标,现在已经达到了。

这既验证了我们模式的可行性,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差异——多数人将目标视为终点而患得患失,我们则视其为资源配置的起点,用"必然实现"的信念驱动行动。在行业低谷期,信心和行动力都至关重要。

对伪需求零容忍

《科创板日报》:具体到投资策略上,天空工场资本形成了什么样的独特方法论?

徐腾:在财务投资基金上,我们融合了产业视角(价值判断、Know-how)和金融视角(专业分析、估值),并借助产业资源实现最大化财务回报。

一方面,我们的核心团队均来自顶尖投资机构,具备专业投资能力。另一方面,在项目筛选和挖掘上,我们可充分利用我们的产业优势与产业资源。基于业务团队一线的产业视角,我们能从技术迭代浪潮中精准捕捉到前沿技术方向与优质企业。

产业投资基金则有着更复杂的考虑。这些项目本身具有商业价值,同时有落地和生产需求。产业基金成为政府与项目合作的基石,既提供资金,也会带来产业落地。基金会投资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帮助生态企业在创业早期就构建生态布局能力,而非等到规模很大时才做投资。这也服务于生态企业的协同发展需求。

《科创板日报》:您之前提到,天空工场资本目前投资的多数项目团队毕业于清华大学。投资清华团队,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一种偏“舒适区”的投资策略。您如何看待这种评价?

徐腾:“舒适区”往往意味着一种路径依赖和思维的懈怠,而我们对清华团队的深耕与投资,恰恰相反,是一种“主动选择”与“策略聚焦”。

我们坚信创新的源头在顶尖人才与前沿科技的交叉点。我们认为,这些顶尖高校背景的创业团队所拥有的,不只是坚固的技术基础,还有“从零到一”的原创性技术能力和系统性的工程实现能力。

《科创板日报》:我们看到天空工场资本所投项目非常多元(如魔法原子、浪涌未来、千诀科技等),这些赛道是如何选择的?

徐腾:项目产品形态多元,但投资逻辑一致。我们就是沿着泛机器人产业链和AI两大主线,再加上对企业全球化能力的考察。例如,魔法原子、浪涌未来、坦途都属于机器人本体或智能硬件终端产品,均面向全球市场。

所有项目均符合基金的母题:泛机器人、AI。赛道选择上,我们不纠结于单一赛道只投一家。会根据市场规模和技术路线不确定性灵活处理。大方向可能多投几家不同技术路线;相对小的方向可能聚焦一家,利用产业能力深度赋能。

《科创板日报》:在项目众多的情况下,筛选逻辑和标准是什么?

徐腾:我们看项目的时候,首先看的是需求是否真实。这是一切的基础,比如说千诀科技,他们现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我们相对更有信心,因为我们自己有生态体系,有人形机器人项目,所以我们很清楚它现在做的是不是下游需要的,是不是离产业落地是近的。

这种产业视角构成了我们区别于传统投资机构的关键壁垒,而且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始终围绕双重验证机制展开。这种双向验证机制体现在两种典型场景:当生态企业在生产环节发现技术缺口时(如下游厂商寻求上游解决方案),基金团队可同步推荐接触中的标的;反之当外部项目展示创新方案时,我们又能立即联动生态企业验证其应用价值。

在此过程中,财务视角同步发挥着校准作用。我们既关注估值合理性,也测算长期增长空间,但所有判断都建立在需求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科创板日报》:天空工场资本过去一年节奏非常快(出手、募资、招人)。作为新锐机构,如何平衡速度与质量?

徐腾:大家可能会觉得我们发展节奏特别快,但这其实是因为我们把功夫都做在了前面。现在投的这些项目,实际上我们对它们的跟踪早就开始了。在基金正式启动投资之前,有些项目我们已经密切观察了一年多。

正因为前期花了这么长时间去研究、去了解,等到真正出手投资的时候,才能既快又准。这不是运气好突然踩中了风口,而是实打实的积累。项目投下去很快就能看到好表现,源头还是在于我们前期工作够扎实。

同样的,招人也是因为我们跟踪的项目池越来越大了。以前可能同时深度跟进二三十家,现在同步在看的优质项目接近一百家。要保证对每个项目都做足功课——深入分析、反复验证——自然需要更多专业人手。所以扩团队不是为了赶速度,而是要匹配我们不断扩大的优质项目源。

外界看我们好像动作很快,但每一步都踩得稳。有的投资机构可能拿到商业计划书,尽调一两周就匆忙决定,但我们从来不这样。

《科创板日报》:聚焦机器人和AI方向是在2023年成立时就确定的吗?当时是否有预判到现在的风口?

徐腾: 2023年时我们就坚信这个方向。机器人行业过往存在投资人感兴趣但难赚钱的问题。我们定义的“机器人”更宽泛,包括AI能够驱动的一切硬件终端,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场景。AI的赋能价值巨大,结合AI的机器人产品如玩具、服务型机器人等都是积极方向,具身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我们清楚看到了这一点,也在积极挖掘机会。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