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美团的战略逻辑清晰可见:以本地生活场景的稳定现金流和确定性数据,喂养具备通用潜力的AI大脑。 ②美团真正的护城河在于掌握商户实时客流、菜品隐形成本等领域“暗知识”的大模型。
                    《科创板日报》11月3日讯(记者 徐赐豪)在即时零售之外,美团正着力打造其科技底色。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今日(3日),美团正式开源全模态模型LongCat-Flash-Omni,官方App同步上线公测,可体验模型的联网搜索、语音通话等功能。
据悉,新模型是业界首个实现“全模态覆盖、端到端架构、大参数量高效推理”于一体的开源大语言模型,在开源范畴内实现了对标闭源模型的全模态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CEO王兴曾在今年3月的财报交流会上首次对外公布其AI战略三层架构:AI at Work(AI 赋能工作)、AI in Products(AI 融入产品)与 Building LLM(大模型研发)。
如今,LongCat-Flash-Omni 的发布,成为这一战略闭环的关键落子。
美团“狂卷”大模型
在基础模型研发层面,美团的推进速度远超市场预期。
继9月连发LongCat-Flash-Chat混合专家模型与LongCat-Flash-Thinking 高效推理模型后,10 月底又推出LongCat-Video视频生成模型,短短两月内形成覆盖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的全模态模型家族。
其中,LongCat-Flash系列采用创新混合专家架构,在5600亿总参数量基础上,通过“零计算专家”机制实现仅激活18.6B-31.3B 参数的高效推理,毫秒级响应速度解决了行业推理延迟痛点。
除了大模型研发方面,美团也在AI at Work、AI in Products方面发力:今年5月对外披露的AI编程工具NoCode是典型的AI at Work的产品,美团此前披露过一个数据,NoCode 在美团内部使用时,非技术人员是技术人员数量的三倍。同时,也有商户基于这款产品做运营管理和仓储管理。
面向用户的“AI in Products”领域,基于LongCat-Flash-Chat开发的智能体“小美”正重塑服务体验。据介绍,这个定位“生活小秘书”的 AI 原生产品,可实现“一句话点外卖”,未来还将拓展至打车、酒店预订等场景。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此前表示,“小美”的竞争力源于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积累的场景、数据与产业优势。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面对越来越激烈的业务挑战与“互联网流量零和博弈”的竞争压力,美团核心战略、组织调整通过从商业创新下沉到基础科研红利,以持续增强业务竞争力。大模型不只是工具,而是新用户入口、业务重大决策保障、服务电商供应链的自主改进机会。
在他看来,美团的业务本质是“超本地化实时物流网络”,以前比拼大数据调度骑手网络的“快”服务,现在比拼的是智能体改进整个供应链每一处卡点、堵点的强协同能力、产品创新能力。
美团AI提速的必然与挑战
美团的 AI 提速并非偶然,而是应对行业竞争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本地生活赛道,内卷竞争已经高度激化:9月,高德地图依托AI 化的“高德地图 2025”推出“扫街榜”;大众点评同步重启品质外卖,以“B 端自研大模型 + 真实评价数据”优化决策链路;京东零售则发布AI 品牌 Oxygen 构建柔性供应链。
这场从“拼配送速度”到“拼智能能力”的转型中,AI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指出,互联网时代的竞争核心是“大数据”,而 AI 时代更考验“数据 - 逻辑 - 决策”的三位一体能力。美团的战略逻辑清晰可见:以本地生活场景的稳定现金流和确定性数据,喂养具备通用潜力的AI大脑。
在他看来,仅靠优化骑手调度等传统系统无法形成代际优势,真正的护城河在于掌握商户实时客流、菜品隐形成本等领域“暗知识”的大模型。
这一战略背后是巨额投入。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2025年在服务零售产业大会上曾透露,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年度投入超过100亿元。
“虽然成本很高,但这些投入是值得的,因为只有构建起扎实的AI基础设施和大模型研发,才能有效利用过去积累的数据资源,为用户提供以AI方式辅助的服务小帮手。”王蒲中在上述大会上表示。
但美团的 AI 布局仍面临独特挑战。田丰认为,美团AI布局最现实挑战是“消费者极致性价比的场景复杂性”与“AI服务可靠性精准性”之间的矛盾,这导致其大模型在核心业务中无法自主承担“最终决策权”,可能陷入“边缘优化”的尴尬境地。
“美团的业务是‘秒级响应、物理世界交付、长链条协同’。一个错误的AI决策(如派错骑手、推荐难吃的餐厅)会立即引发用户差评、骑手抱怨、商户投诉,造成真实的金钱和声誉损失。这与ChatBot聊错一句话的成本天差地别。”田丰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称,美团大模型面临“容错率极低”的挑战,这迫使它必须极其谨慎,难以将核心决策闭环完全交给AI。
“其困境在于,不用大模型会落后,但用得太深则风险巨大。后续有可能会向多模型分工协同方向发展,有的模型负责自主执行,有的模型负责监督改进,并与资深运营人员形成‘人在闭环’(Human-in-Loop)的强化学习持续改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