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近期,三只“超级基金”的落地,给创投市场带来1500亿活水,其庞大体量本身就传递出重要的战略信号。 ②超级基金的密集落地,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战略资金正在以更系统、更专注方式,大规模投向关乎未来的硬科技领域。
                    《科创板日报》11月3日(记者 余诗琪)最近几天,不少创投行业人士都被几只“超级基金”惊住了。
10月29日,由国务院国资委发起,委托中国国新设立和管理的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下称“央企战新基金”)在北京发布,基金首期规模510亿元。
同期,社保科创基金分别在浙江、江苏落子,两只基金的首期规模均为500亿元。
短短几天,三只“超级基金”的落地,给2025年年底的一级市场投下了几块巨石,激起无数惊喜。在过去两年的创投市场里,百亿级别的新基金已经是凤毛麟角,各省的单只省级基金也大多是在50亿左右。
有行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在国资一出手就是1500亿元,其庞大的体量本身就传递出重要的战略信号,尤其是考虑到一级市场资金的放大效应,撬动的产业规模很可能逼近万亿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超级基金”背后站着的都是“巨无霸级”的LP们,如央企战新基金的出资方是清一色的中央大型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等;社保科创基金则是央地协同模式,既有社保基金参与,也得到了江苏、浙江的本地国资以及大型国有银行的支持。
这些“巨无霸”的LP们是国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风向标式作用。这并非一夜之间的爆发,而是国资历经多年探索后,其投资行为走向系统化、专业化、战略化的标志,不再是简单的资金“大水漫灌”,而是承载着清晰的国家发展科技产业的战略意图。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央企战新基金还是社保科创基金,投资方向都具有显著的前瞻性,央企战新基金重点布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以及未来产业,支持国资央企补齐产业短板弱项、布局前沿创新。
浙江、江苏的社保科创基金则是央地协同培育区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深深扎根于区域产业土壤。例如,江苏社保科创基金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这些领域正是江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浙江社保科创基金更为明确,已经确定将下设6支专项基金,分别为:浙江省战新产业科创母基金、浙江省未来产业科创母基金、浙江省科创专项并购母基金、浙江省重大项目科创直投基金、杭州重大项目科创直投基金、宁波重大项目科创直投基金,体系化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
此前,《科创板日报》记者在与硬科技头部机构创始人交流时,对方就提到希望能看到更多“国家队”参与的大型基金,因为这样的基金在顶层设计和战略引导功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会单纯追求财务回报,而是有着全局视野,通过集中资源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发展。
对于市场来说,这些超级基金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以及与其他资本力量未来将形成一种强大的协同效应,共同支持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北京,我们已经能观察到类似的模式出现,通过总规模1000亿元的8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与社保基金中关村专项基金形成协同,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样的模式或许很快能在其他地方推广开来。
总的来说,这批超级基金的密集落地,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战略资金正在以更系统、更专注的方式,以及更坚决的意志投向关乎未来的产业领域。对整个创投生态而言,“耐心资本”的集结也将给产业带来更长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