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工商银行恢复受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开户、主动积存、新增定期积存计划以及提取实物的申请。
②此前,工商银行因宏观政策影响,自11月3日起暂停受理上述业务申请。
财联社11月3日讯(记者 夏淑媛) “绿色金融发展,与推动新质生产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0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李东荣在出席第五届财联社金融ESG论坛时表示。
10月30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财联社政经研究院承办的第五届财联社金融ESG论坛在京圆满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众多代表,各方围绕ESG发展深入交流,分享了一系列前沿解决方案与成功实践,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 李东荣
李东荣介绍,自2004年联合国首次提出ESG理念以来,ESG在全球逐步得到认可。金融行业也积极践行ESG理念,推动以绿色金融为代表的金融业ESG发展。
2017年6月,人民银行联合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的八个城市开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
我国绿色金融的产品和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42.3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4.4%;绿色债券余额超2.2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与绿色贷款余额均位居全球前列,体现了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同时,整个金融行业ESG产品类型不断丰富,ESG基金指数、银行理财产品以及ESG保险资管等产品规模日益扩大,有力推动ESG投融资在我国进一步发展。
在李东荣看来,ESG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美丽中国建设高度契合。
“ESG理念充分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因素,强调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因素更是和绿色金融相辅相成。绿色金融为ESG发展提供资金支持,ESG发展又为绿色金融实施效果提供评价方法。”李东荣表示。
李东荣同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的生产力,是以技术和业态创新为主,兼具管理和制度的创新。企业在ESG实践过程中,也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为引领,达到节能降耗、绿色发展、提升治理效能的目的。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属性是绿色、低碳、可持续。因此,其本质上也是绿色生产力。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与生态的融合体,其发展方向和目标与新质生产力基本一致。”
在他看来,绿色金融可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金融手段,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有效支持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绿色金融如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李东荣提出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的实践经验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运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开展绿色定量定性分析,强化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智能识别能力,提升碳足迹计量、核算与披露水平,不断降低信息披露的管理成本;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绿色信息监测与分析模型,搭建风险知识图谱,提升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为绿色金融和ESG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二是促进绿色金融数据高效流通使用。数据要素是ESG发展的基石,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当前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绿色金融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处理、分析、流通和应用机制可有效提升数字经济的运行效率,更高效地服务绿色金融发展。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数据统计相关制度体系,加强数据的监督和使用。鼓励支持从业机构以ESG分析、绿色评级、环境风险管理等场景为重点,推动绿色金融数据的深度应用。
三是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供给。当前我国ESG发展仍处于初期,未来市场空间很大。同样,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在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特殊性,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金融业要积极推进金融业ESG实践,不断适应ESG发展的要求,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需要结合自身行业禀赋,在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深刻解读与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上,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深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模式优化。
四是不断提升ESG能力和水平。统筹推进我国ESG健康发展,既是满足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完善自身经营管理、提升长远竞争力的根基。为此,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各类企业,都应持续深化对ESG重要性的认识,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挖掘内生动力,并积极着手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如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数据基础薄弱、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内外部管理规制不够完善等。为统筹推进我国ESG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绿色金融和ESG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金融人的重要使命和担当。我相信,在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我国绿色金融和ESG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金融活水必将更好地滋养新质生产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李东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