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如果ESG工作一直处于成本状态,不能创造价值,这一跳跳不成,摔碎的可能不只是企业ESG工作本身,还有ESG相关价值链上所有的利益攸关方。”
                                    ②ISSB准则采用“搭积木”的方法,允许各国在接轨国际的基础上体现本国特色,这将为中国企业彰显自身优势提供制度基础。
                                            财联社11月3日讯(记者郭松峤)“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预计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有望实现。”国家统计局原局长、著名经济学家邱晓华在第六届财联社企业ESG论坛上表示。

10月31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财联社政经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财联社企业ESG论坛在京圆满举办。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上市公司以及金融机构的众多代表,各方围绕ESG发展深入交流,分享了一系列前沿解决方案与成功实践,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邱晓华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实践》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数字转型、智能转型、绿色转型三大转型进程中,通过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全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目标有望实现。
邱晓华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正面临"双重竞争压力":一方面在新经济领域面临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竞争,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面临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从国内环境看,人口数量连续三年下降,202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人口结构变化给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邱晓华指出,"这意味着增长动力要从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他同时坦言,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国内需求不足,企业和家庭都在主动去杠杆,投资和消费意愿减弱。
面对复杂环境,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邱晓华介绍,中长期政策继续强化三大转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政策则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帮助微观主体缓解经济压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2024年9月24日开始实施的一揽子政策已初见成效。邱晓华表示:"资本市场人气更足,微观主体信心开始恢复,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体感差距正在缩小。"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2024年中国经济实现了5%的增长目标,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预计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有望实现。"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实来之不易。"邱晓华强调。
在绿色转型方面,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效。邱晓华介绍,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并通过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等举措持续推进。
令人振奋的是,"十四五"规划以来,中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累计增长78.5%,装机比重从2020年的44.8%提高到2024年8月底的56.2%。目前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12.7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40.7%,提前六年半完成12亿千瓦的目标。
"十年来,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对全球贡献超过40%,"邱晓华透露,"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亿吨。"据国际能源署数据,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预计将占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60%。
邱晓华指出,中国在绿色转型方面采取了多项重大举措。一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着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提倡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三是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提高环保标准,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金融发展,努力构建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国际合作方面,邱晓华强调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者。他指出,中国坚持"响应、带头、帮助"的原则:响应国际社会倡议,带头推进绿色转型,同时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