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美澳科学家首次实现锗材料超导化 | 每日全球科技要闻
2025-10-31 星期五
原创
①欧洲航天局计划于2026年底发射首颗独立深空立方体卫星“Henon”,验证小型深空转发器和微型离子电推进系统,为未来低成本登月等奠定基础。
②美国研究团队在DNA中发现隐藏“几何密码”,揭示细胞记忆与计算新机制,为理解细胞记忆失调及开发新疗法提供方向。
科技前沿资讯
关注

1 欧盟设立“欧洲加速发展基金”,投资战略深科技领域

欧盟委员会宣布,将联合多家欧洲顶级私人投资者及欧洲投资银行,设立规模达数十亿美元的“欧洲加速发展基金”,以支持人工智能、量子、半导体、能源、生物与空间技术等战略深科技领域的高成长企业。该基金旨在弥合欧洲后期资本缺口,助力初创公司成长为全球领导者。基金将由市场化、私营管理机构运营,预计2026年春季启动首批投资。此举将确保欧洲创新企业在本土获得资本与发展机会,强化欧洲科技竞争力与就业。

2 麦肯锡发布报告《欧洲深科技引擎有望刺激1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麦肯锡报告指出,欧洲深科技领域到2030年有望创造1万亿美元企业价值。报告将深科技定义为八大领域:先进材料、生物技术、国防技术、未来计算、新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技术和太空技术。法国、瑞典和英国已成为引领者。尽管欧洲深科技独角兽占比从2021年的4%升至2024年的8%,成长快于普通科技公司,但仍面临融资不足、市场分散、监管分散和人才竞争等挑战。报告建议加强资本供给、完善监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吸引全球人才,构建自我循环的深科技创新生态,以在中美竞争中实现突破。

3 欧洲航天局将于2026年发射首颗独立深空立方体卫星“Henon”

欧洲航天局计划于2026年底发射“Henon”立方体卫星,这是首颗能够独立进入深空、自主机动并与地球直接通信的立方体卫星。体积如手提行李的Henon,将飞向距地球最远2400万公里的远逆轨道(DRO),验证小型深空转发器和首创微型离子电推进系统。卫星将监测太阳辐射,将太阳风暴预警时间从不足1小时延长至3-6小时,为保护地面关键基础设施提供更多应对时间,并为未来低成本登月、小行星及火星探测奠定基础。

4 美澳科学家首次实现锗材料超导化,为量子芯片奠定新基础

纽约大学、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首次使锗材料在3.5开尔文下实现超导性,电阻降为零。这一突破意味着锗这种广泛用于芯片和光纤的半导体可在量子计算和低功耗电子领域发挥新作用。研究人员通过分子束外延技术将镓高精度掺入锗晶格中,实现结构稳定与超导特性共存。该成果为构建兼具半导体与超导特性的量子电路、传感器及低温电子设备开辟了新路径。

5 日本研究团队开发非接触式量子传感器 实现无创“数字药丸”监测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利用量子自旋传感器的非侵入式检测技术,可无需皮肤接触即可准确探测“数字药丸”发出的微弱磁信号。实验显示,该系统可在无磁屏蔽条件下透过盐水识别药丸信号,其结果与电极检测一致,证明能够可靠追踪药物摄入情况。相比传统贴片方式,新方法完全无创且避免皮肤刺激。研究者指出,该技术未来不仅可应用于医疗监测,还可用于改进电子设备能效与电流管理。

6 德国研究团队研发出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的新型固态电池

德国弗劳恩霍夫材料与束流技术研究所研发出一种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的固态锂硫(Li-S)电池,可显著提升电动汽车、无人机和航空设备的能量效率。研究团队采用固态电解质和无溶剂DRYtraec电极制备技术,使电池更轻、更安全、生产能耗降低30%,并兼容现有锂离子电池生产线,为低成本(<75欧元/kWh)高能量密度电池商业化奠定基础。

7 美国研究团队利用AI绘制全球最大噬菌体G完整基因组图谱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联合多所高校,利用人工智能成功解析了迄今为止在实验室可培养的最大噬菌体——噬菌体G的完整基因组。这一巨型噬菌体体积超过普通噬菌体三倍,是首个能在实验室中被物理观察和研究的“巨噬菌体”。研究团队通过AI预测其分类、生命周期与蛋白结构,为探索噬菌体进化机制及其在抗菌治疗中的潜力奠定基础,为抗击耐药菌和开发新型基因传递工具提供了重要模型。

8 瑞士研究团队开发超声波驱动的微泡人工肌肉推动医疗微型机器人发展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发了一种含微泡的人工肌肉,可通过超声波实现精确无线控制。微泡振荡产生定向运动,使柔性膜能够完成弯曲、波浪和抓握等动作。研究团队演示了迷你“魟鱼机器人”在水中滑行和捕捉斑马鱼幼体,以及可在肠道内移动的轮状机器人。该技术还可制成医用贴片,实现精准药物输送。未来,这些柔软人工肌肉有望用于微创手术、靶向治疗和可植入医疗装置。

9 美国研究团队在DNA中发现隐藏“几何密码”,揭示细胞记忆与计算新机制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DNA除化学碱基序列外,还存在一种基于三维折叠结构的“几何密码”。这种结构性编码系统使细胞能够进行计算、存储记忆并自我调节,宛如“活体微处理器”。研究指出,DNA折叠形成的纳米级“包装域”可作为物理记忆节点,稳定遗传活动与环境响应。该几何语言的优化可能解释复杂生物体的快速进化机制,而其精确性随衰老下降可能导致疾病。此发现为理解细胞记忆失调及开发几何密码修复疗法提供新方向。

10 MIT发布新一代AI超级计算机TX-GAIN,算力达2百亿亿次

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推出TX-GAIN超级计算机,具备2 exaflops AI算力,由600多块GPU组成。该系统可加速气候建模、医学研究和新材料设计,实现复杂模拟和生成式AI应用。TX-GAIN通过人性化界面让科研人员轻松运行庞大模型,并在节能数据中心运行,降低能耗达80%。其强大算力促进校内多学科合作,推动科学创新和生物防御研究,同时标志着超级计算进入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时代。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