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
②该团队炼出的超纯合金中,碳、锰、硫、磷、氧、氮元素含量均低于进口同类材料,纯净度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进口材料水平,个别指标优于进口材料。
财联社10月30日讯(记者 梁祥才)国内将新成立一家核聚变超导线材公司,其背后出现数家超导、材料、能源等行业巨头。
10月29日晚间,西部超导(688122.SH)发布公告,公司拟联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下称“西北院”)、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下称“聚变新能”)、科大硅谷引导基金(安徽)合伙企业(下称“科大基金”)、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臻导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合肥聚超科技投资合伙企业,共同出资7000 万元组建合肥聚能超导线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合肥聚能”)。
其中,西部超导使用货币和无形资产出资1615 万元,认缴比例23.1%,为第一大股东,合肥聚能设立后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对于成立合肥聚能原因,公司表示,根据中国聚变工程发展需求,联合应用单位成立合肥聚能,建设我国聚变工程专用高性能超导线材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形成包括高性能Nb3Sn低温超导线材、Bi2212高温超导线材等产品体系,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聚变工程快速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聚能的股东与数家A股超导、能源、材料等上市公司存在密切的股权关系,反映出资本市场对核聚变产业链的高度关注。
其中,西北院所控股的西部超导是低温超导材料龙头公司。西部超导在5月22日发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是中国唯一承担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的单位,近期也承担了CFETR(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产品影响力良好。核聚变相关项目是公司超导线材的重要需求方向。
西北院控股的另一家西部材料(002149.SZ)5月在互动易表示,目前公司开发的钨铜热沉材料组件、可控核聚变领域用复合材料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天眼查显示,科大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安徽)有限公司(下称“科大服务”)。而科大服务的股东包括安徽上市公司科大讯飞(002230.SZ)、国盾量子(688027.SH)、欧普康视(300595.SZ)、科大国创(300520.SZ)。科大讯飞10月2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联合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等,开展基于 AI 强化学习的托卡马克等离子体控制研究,2024 年将托克马克模拟器的预测误差从7%降到3%,今年又进一步降低至 2%以内。
聚变新能隶属于安徽省能源集团,股权构成方面,皖能电力(000543.SZ)通过持有安徽皖能丰禾聚变科技合伙企业16.82%的股份,进而间接持有聚变新能约 3.45%的股份。
除安徽国资外,聚变新能20%股权被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下称“昆仑资本”)持有。今年6月,中油资本(000617.SZ)公告,拟与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601857.SH)以自有资金按原有持股比例共同向参股公司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聚变新能在其官网中提到,公司按照“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BEST)-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首个商业聚变堆”三步走战略,系统布局实验研究、工程示范及商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
公开信息显示,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又称“BEST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导设计,聚变新能承建。10月1日,被视作BEST装置主机关键部件的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顺利完成交付,成功精准落位安装在BEST装置主机大厅内。
需指出的是,目前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大量资金投入,国内主要由主营能源相关业务的央国企牵头探索。
今年2月,中国核电(601985.SH)与浙能电力(600023.SH)分别公告,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分别为10亿元、7.5亿元。
2023年11月,联创光电(600363.SH)公开表示,在江西省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背景下,联创超导与中核聚变(成都)设计研究院签署协议,将采用全新技术路线,联合建设可控核聚变项目,技术目标Q值大于30,实现连续发电功率100MW,该项目拟落户江西省,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