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安能物流表示,退市将使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 ②大钲资本等机构的介入,或将通过资源注入与模式升级,推动安能在下沉市场渗透。
《科创板日报》10月29日讯(记者 徐赐豪),经历停牌、复牌,再停牌近一个月的的博弈后,国内零担快运龙头安能物流私有化方案终落地。
安能物流昨晚(28日)发布公告称,其要被大钲资本、淡马锡、淡明资本组成的财团“打包买下”,从港交所退市,整个公司估值约143亿港元。这意味着这家2021年11月才上市的公司,即将结束不到四年的公开上市历程。
此次收购方给出的价格相当有吸引力——每股12.18港元,这是安能物流自2021年11月中旬以来的股价最高点。与此前9月3日停牌前被传退市的8.20港元的收盘价比,足足涨了近五成;即便对比10月27日停牌前9.4港元的股价,也有近30%的溢价,对股东来说是笔划算的变现机会。
至于从港交所退市的原因,安能物流在公告直言称,维持公司上市地位的实际收益有限,退市将使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
溢价达48.54%
此次私有化提案由 CELESTIA BIDCO LIMITED 主导。其母公司TopCo股权结构显示,大钲资本持股54.25%为绝对主导方,淡马锡与淡明资本各持22.06%,股权激励计划受托人持股 1.63%。
更受关注的是,安能物流创始人兼CEO秦兴华这次要彻底“放权”。他不仅会把自己持有的股份全部按收购价换成现金,能套现约11.83亿港元,还将卸任所有核心管理职务,只保留集团高级顾问的头衔。
这也意味着,加上首席运营官金云等核心管理层的支持,财团一方已握有公司35.74%的股份,基本没可能出现其他竞争对手搅局。
对于退市原因,安能物流直言是源于上市收益与成本的失衡。
安能物流在公告中表示,自本公司首次公开发售以来,已经历一连串的宏观经济及产业挑战,例如全球疫情、经济逆境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尽管已成功调整经营策略并取得产业领先的盈利能力。
但由于外围环境不利及交易流通量偏低,股价仍然受压。公司从股市筹集资金的能力受到严重限制。然而,公司须就维持上市地位产生行政、合规及其他上市相关成本及开支,且管理层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及精力以持续履行上市责任。
最新的财报显示,安能物流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56.25亿元,同比增长6.4%;经调整净利润4.76亿元,同比增长10.7%;零担货运总量682万吨,同比增长6.2%,货运合作商和代理商总数超过3.8万个。
大钲资本从投资方到掌舵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私有化背后,也反映出大钲资本的长期布局轨迹。
早在2020年1月,该机构就以超3亿美元投资安能物流,成为重要股东。2022年9月,随着原COO祝建辉辞任,公司管理层一致行动协议终止,持股 24.60% 的大钲资本顺势成为第一大股东。2023年1月,原董事长王拥军离任,大钲资本合伙人陈伟豪与秦兴华共同出任联席主席,标志着机构全面掌控公司治理。
此次联合淡马锡等巨头私有化安能,被市场解读为大钲资本复制“瑞幸模式”的开端。
在瑞幸案例中,早在2018年,大钲资本便连续领投了瑞幸咖啡;在2020年的财务造假风波后,由大钲资本牵头的买方团完成对原管理层的股权收购,成为控股股东。
近年来,在新任管理层和大钲资本等投资者的掌舵下,瑞幸咖啡完成债务重组,并进行了数字化转型、下沉市场扩张、国际化战略等一系列业务发展。今年5月,大钲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黎辉接替郭谨一担任瑞幸咖啡董事会主席。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大钲资本等机构的介入,或将通过资源注入与模式升级,推动安能在下沉市场渗透、数字化改造等领域突破。
“过去两年安能物流的经营策略较为保守,安能物流私有化后可以整合其他网络,可以再挂牌上市,或者成为一家私人公司,或者将相关资产注入A股公司,有很多种策略。”赵小敏向记者说道。
据安能公告,退市后财团将保留现有业务与员工,深化业务协同并探索战略变革,不排除通过并购整合优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