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日本初创企业Helical Fusion成功测试高温超导线圈,计划2030年代建设首座商业聚变试点厂。 ②奥地利科研团队利用钍核时钟探测精细结构常数变化,精度较传统技术提升约三千倍,为现代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稳定性提供检验手段。
日本初创企业完成首个核聚变超导线圈测试
Helical Fusion成功测试高温超导(HTS)线圈,在7特斯拉磁场下维持15K温度稳定40 kA电流,为商业化核聚变能量开发迈出关键一步。该成果支持2030年代首座商业聚变试点厂Helix KANATA的建设计划,实现持续等离子体约束与稳定发电。项目获日本文部科学省约20亿日元支持,并继承NIFS螺旋聚变技术,推动日本在全球聚变竞赛中提升竞争力。
英国科学家利用超级计算机破解蛋白质“语言”助力抗癌
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家利用英国DiRAC高性能超级计算机Tursa开发出蛋白质语言模型PLM-Interact,可预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及突变对其影响。该模型在预测关键蛋白交互上较现有AI工具准确率提升16%~28%,并能解析病毒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为癌症、遗传疾病研究及疫苗开发提供新路径。
美国能源部部署AMD超算系统推动AI科研创新
美国能源部宣布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部署两台由AMD加速的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其中“Lux”系统将通过全新的公私合作模式创纪录建成,以支持聚变、量子、先进制造和电网现代化等研究;Discovery系统由HPE与AMD联合开发,性能将超越Frontier。该模式通过联合投资与共享算力,显著缩短建设周期,强化美国在科学计算与AI领域的领导地位。
美国科学家研制耐极压量子传感器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团队开发出基于氮化硼晶体的二维量子传感器,可在3万倍大气压环境下稳定工作。该传感器通过中子辐照制造原子空位,利用电子自旋特性精确探测材料应力与磁场变化。其厚度不足100纳米,解决了传统钻石传感器难以贴近样品的局限。这项技术将推动高压物理、地质学和超导体研究的发展。
美科研团队研发全球首个自供能脊柱植入装置
美国匹兹堡大学土木工程与神经外科团队开发出全球首个可自供能并实时传输愈合数据的脊柱融合植入物。该无电池超材料装置通过纳米能量采集与接触起电实现自发电与无线信号传输,可在无需辐射的情况下监测术后康复,利用生成式AI实现个性化设计,有望显著提升脊柱手术的安全性与远程康复水平。
美国会提案推动能源部与NASA科研合作
美国两党议员联合提出《能源部与NASA跨机构科研协调法案》,旨在通过两部门共享科研、技术与数据,加速美国在科学、能源与太空探索领域的创新。法案要求在高性能计算、能源储存、材料科学及太空观测等方向建立正式合作机制,并延续双方在量子技术与国家安全应用方面的联合研究。
国际聚变能法律专家组(FELEX)发布关于聚变发电厂监管框架的讨论文件
由欧盟“Fusion for Energy"与国际核法协会支持的国际聚变能源法律专家组(FELEX)发布聚变技术监管框架讨论文件,提出建立清晰、风险适度、技术中立的监管体系。报告比较了美、英、日、加等国的监管实践,强调应将聚变与裂变区分,依据辐射防护与粒子加速器监管原则独立制定规则,并通过运行经验完善制度,推动国际协调与公众参与。
瑞典企业联合开发核能驱动AI数据中心
瑞典三家科技企业Blykalla、evroc与Studsvik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探索建设该国首批核能驱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该合作旨在通过核能技术为高能耗AI计算设施提供稳定电力支撑,标志着瑞典在清洁能源与数字基础设施融合领域迈出关键步伐,为高性能计算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美科学家揭示“粘性”化学机制,助力更清洁高效燃料生产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新框架,首次在真实反应条件下量化一氧化碳(C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能。研究发现,CO吸附强度受催化剂材料、电压及表面结构共同影响,这一过程直接决定CO₂电化学转化为甲醇、乙醇等燃料的效率。该方法可指导新型催化剂设计,提高碳转化效率,推动可持续燃料开发。
奥地利科研团队利用核时钟探测精细结构常数变化
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利用世界首个钍核时钟,追踪原子核能级跃迁以测量精细结构常数的可能漂移。该方法较传统技术精度提升约三千倍,可验证电磁相互作用强度是否随时间变化,对现代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稳定性提供前所未有的检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