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双方将在零部件、技术研发与应用探索、市场开拓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开展具体合作;
②今年8月,未来机器人刚成功完成数亿元人民币战略轮融资,引入中石油昆仑资本等投资方;
③在深海科技领域,机器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AUV、ROV和UUV等都是深海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科创板日报》10月28日讯(记者 李明明)双十一节点,人形机器人赛道上的“预热战”已硝烟弥漫。
本月21日,加速进化正式宣布Booster K1销售价格,限时售价2.99万起。10月24日程序员节,加速进化进一步揭晓Booster K1细节,这是一款入门级具身智能开发平台。当晚22点24分,该产品在天猫、京东及海外渠道同步发售,首发20分钟首批全款订单即告售罄。
而在2025加速进化生态发布会召开前一日(10月23日)20点,松延动力已在京东上架全球首款万元内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小布米”(Bumi),以9998元定价开启预售。官方数据显示,其一小时内订单突破100台,2天内首批500台宣告售罄。
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截至当前,2025年公司整体出货量已突破700台,2026年产能规划有望提升至数万台规模。
价格比拼之外,交付能力的较量更显焦灼。
加速进化承诺,“双11全款订单今年12月底未交付3倍赔付”;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公司已在长三角布局规模化产线,小布米(Bumi)发布后,已紧急联系所有供应商,同步小布米可能激增的需求,“要求他们提前规划产能、开专线、备料,确保交付不卡点。”

人形机器人”价格战“再起?
加速进化发布的Booster K1,延续了人们对该品牌机器人的经典印象:身材小巧玲珑,圆头圆脑的模样憨态可掬。
据加速进化CEO程昊对《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硬件方面,Booster K1拥有19.5kg的轻量化机身和95cm的高度,搭载了22个自由度关节。它通过了连续30小时、500N级别的撞击测试,更完成了超过100小时的真机连续运行验证;可实现“装行李箱、登机托运”。
程昊认为,人形机器人是AI时代最佳载体,公司要让人形机器人像个人计算机一样简单可靠实用。2.99万元的限时售价,能有力打破“具身智能技术门槛高、应用成本高”的长期瓶颈。他还提到,公司意在用相对较低的价格门槛,给程序员们提供一个可以探索应用开发的硬件平台。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二次开发机器人市场的核心痛点突出:开发门槛高(甚至不支持二次开发)、平台售价昂贵、设备稳定性与耐用性不足、开发成果复现难、售后支持薄弱,且多数产品体积大、重量沉,使用不便。
据介绍,市场中与Booster K1(2.99万起)对标、支持二次开发的产品,包括宇树R1(售价6.69万)、松延动力N1(售价9.99万)。
市场对Booster K1表现出了较大兴趣,在加速进化京东自营旗舰店上,《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Booster K1的极客版,将于10月31日预售,目前已经有507人预约抢购。此外,K1首批100台限时售价为2.99万元,开售20分钟内全部售罄。加速进化还公开承诺“双11全款订单今年12月底未交付3倍赔付”。
同时,目前松延动力的“小布米”(Bumi)在开售后一小时内订单突破100台,2天内首批500台宣告售罄。
谈及如何降本,姜哲源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我认为人形机器人本身不该那么贵,伊隆马斯克提过一个理念,一个产品把每一个材料的毛重和期货单价乘加,算出理论最低成本,实际成本跟这个成本的差距的越高说明工程师能力越弱。对我们来讲,人形机器人本质是塑料、铝、铁、铜线、磁铁加芯片,没特别多别的东西,所以本质价格可以降下来。“
针对两家疑似在打“价格战”的说法,一位具身智能创企高管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Booster K1和小布米的定位有区分,前者更专注做具身开发平台,手机行业的市场分化,已按区域、人群、场景的细分需求,催生出多元化价格带。未来的人形机器人行业也会如此,不同公司会针对不同需求场景发力:有的聚焦工业作业、家庭服务、教育科研、娱乐展演、陪伴互动等场景,不同场景对机器人软硬件平台要求不同,价格自然会分层。
值得一提的是,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战”并非始于今秋,早在今年7月,宇树科技发布面向教育、科研及开发者群体的R1双足人形机器人,3.99万元的起售价已为行业价格竞争埋下伏笔。
这两轮“冲击式降价”,让市场对行业发展呈现出多元视角的解读。
乐观者将其视为行业普及的“破局信号”。前述创企高管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价格下探是技术成熟与成本优化的必然结果,松延动力通过复合材料应用、核心部件自研等方式实现低价,加速进化则以“成熟硬件+生态支撑”降低开发门槛,这种竞争实质是推动行业从“高价尝鲜”向“规模化落地”迈进。两者目前的销售数据也印证了需求潜力,足见平价策略对消费端和开发端的吸引力。
质疑声则聚焦于“低价与价值的平衡”。智平方CEO郭彦东曾公开呼吁,当前最重要的是让客户觉得“好用”,如果大家只关注便宜而忽视性能,会对研发造成伤害。
交付能力成关键
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商业化探索按下“快进键”:优必选、智元、宇树等头部企业相继披露大额订单,多家厂商密集发布迭代新品,行业从“技术样例展示”向“落地实例验证”的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在此背景下,“量产交付”已从概念性口号,转变为检验企业供应链能力、技术成熟度的核心标尺,一场围绕订单兑现效率与交付质量的行业大考悄然拉开帷幕——这也让消费者的关切愈发聚焦:低价产品能否如期履约、后续维护服务体系是否完善,成为市场衡量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准。
加速进化副总裁赵维晨对《科创板日报》记者明确表示,公司已具备机器人全球稳定量产交付能力:2025年上半年累计交付数百台,客户覆盖20余家高校及科研机构,其中海外客户占比超50%;截至当前,2025年公司整体出货量已突破700台,且2026年产能规划有望提升至数万台规模。
如今,机器人行业普遍面临“视频Demo惊艳,实际交付困难”, “Demo强、交付弱”的现象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大额订单看似诱人,却往往因技术不成熟、供应链管理不善而导致交付失败,最终损害客户信任。
在此背景下,加速进化公司走出了一条差异化路径。程昊直言,“我们曾主动拒绝500台的大额订单,坚持从1台开始交付。”他认为,这一反行业常规的做法,恰恰是公司能在一年内交付超700台,且供不应求的关键。“交付端竞争并不激烈,因为多数企业缺乏真正的硬件本体和工程化能力。”
2024年,全球机器人企业融资额创下新高,资本的疯狂涌入彰显了市场对赛道的期待。然而,与融资热度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行业实际交付率远未达预期,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产能爬坡困难等问题。
赵维晨透露,加速进化当前正持续加码产能建设,产能爬坡节奏不断提速。与此同时,公司已获科研高校、科技企业及知名赛事战队等头部客户的批量订单。值得关注的是,在Booster K1机器人发布活动现场,仅经销商签约订单量便突破千台。
其他头部企业方面,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近日称,宇树科技第三款人形机器人R1准备量产,预计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发货;智元机器人高级副总裁王闯也于近日公开表示,目前,超1000台通用智元具身机器人已经量产下线,明年公司计划做到几千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