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科创成长层迎“开门红”!首批新注册企业首日涨幅显著 硬科技融资通道进一步打通
科创板日报记者 陈俊清
2025-10-28 星期二
原创
①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
②业内人士表示,三家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标志着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进一步强化。首次把“未盈利”公司放进科创成长层,等于把第五套标准从“个案”扩散。
科创板最新动态
关注

《科创板日报》10月28日讯(记者 陈俊清) 今日(10月28日),资本市场迎来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的首批实践者。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

上市首日,三家硬科技企业表现优异。截至今日(10月28日)收盘,N奕材收涨198.7%,市值1040亿元;N禾元收涨213.49%,市值325.7亿元;N必贝收涨74.41%,市值139.6亿元。

多名业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三家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标志着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进一步强化。首次把“未盈利”公司放进科创成长层,等于把第五套标准从“个案”扩散。股价高开反映市场对科创板新股的追捧情绪,以及对企业所处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发展快速,市场空间广阔的判断。

▍标准激活创新引擎 未盈利企业凭“硬实力”入场

证监会于今年6月18日正式推出了科创板深化改革“1+6”政策体系。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同步推出一揽子改革措施,进一步体现了科创板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

在三家登陆科创板的未盈利企业中,禾元生物与必贝特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标志着一度沉寂的该标准正式重启。其中,禾元生物作为重启后首家过会并获批的企业,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科创成长层的 “入场券” 并不是轻易获取。此次上市的三家企业虽均未盈利,却在各自领域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契合 “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 的定位。

先看禾元生物,作为一家创新驱动的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OryzHiExp第三代技术平台已实现20-30g/kg糙米人白蛋白表达量水平,突破了重组人白蛋白药物的底层关键核心技术。据悉,禾元生物已构建了两大技术平台,拥有8个在研药品管线,其中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已顺利获批上市,尚有5个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另有多个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禾元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杨代常今日(10月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上市后,一点是能够拿到募集资金,长期困扰我们的资金难题将大大缓解。二是科创板上市能够真正激活生物医药创新。

同样采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必贝特专注于研发创新药物,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该公司全球首创药物(First-in-Class)和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截至2025年10月,其研发管线中已有1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获批上市,BEBT-209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EBT-109已获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必贝特董事长、总经理钱长庚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网上路演活动中表示,公司将继续依托小分子与小核酸“双轮驱动”的技术平台,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临床开发进程,不断拓展产品管线,填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与上述两家企业不同,西安奕材采用科创板第四套标准上市,其亦是“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发布后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公司。基于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截至2024年末产能规模统计,该公司均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前述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同期占比约为6%和7%。

西安奕材董事长杨新元在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仪式上表示,“正是‘国九条’‘科创板八条’、科创板‘1+6’等制度创新,为我们三家身处不同赛道的企业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的大门,使我们得以借助资本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化能力。”

截至目前,科创板已支持57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1家转板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22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中,已有21家公司的48款药物或疫苗产品上市销售,另1家已提交产品上市申请,16家公司年营收超过1亿元,其中4家公司年营收超过10亿元,9家公司上市后实现首次盈利已摘U。

▍投资方阵容庞大 参投机构纷纷发声

有业内专家表示,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成长初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加适配的资本市场平台。随着科创成长层制度的完善,以及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的扩大,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加入,科创板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覆盖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市场人士认为,今年3月上交所修订发行承销业务规则,明确未盈利企业可以采用约定限售方式,网下投资者自愿报价申购,履行限售更高比例、更长期限的承诺和义务并相应获配较多的新股,鼓励更多“看得准、拿得住”的专业机构在新股发行定价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新股合理定价。

从具体企业来看:

▍禾元生物对公募基金等网下A类投资者参与报价设置了3档差异化限售档位,其中第1档限售比例70%、限售期9个月(A1),第2档限售比例45%、限售期6个月(A2),第3档限售比例10%、限售期6个月(A3)。229家机构投资者管理的6539个配售对象参与网下发行报价,其中锁定期限长、比例高的A1、A2档报价踊跃,对应申购量占比为38%、39%,合计逾七成。禾元生物最终确定发行价格29.06元/股,发行后总市值103.89亿元。从网下配售情况看,A1、A2档投资者获配数量占网下发行总量的73%、22%,配售比例为0.0811%、0.0270%,是A3档位配售比例0.0090%的9倍、3倍。禾元生物最终网下限售股数占网下发行股数的61.42%。

▍必贝特第1档限售比例60%、限售期9个月(A1),第2档限售比例40%、限售期6个月(A2),第3档限售比例不低于20%、限售期6个月(A3)。243家机构投资者管理的6869个配售对象参与网下发行报价,其中锁定期限长、比例高的A1、A2档报价踊跃,对应申购量占比为26%、40%,合计逾六成。必贝特最终确定发行价格17.78元/股,发行后总市值80.02亿元。从网下配售情况看,A1、A2档投资者获配数量占网下发行总量的62%、30%,配售比例为0.0726%、0.0242%,是A3档位配售比例0.0081%的9倍、3倍。必贝特最终网下限售股数占网下发行股数的50.67%。

▍西安奕材第1档限售比例60%、限售期9个月(A1),第2档限售比例45%、限售期6个月(A2),第3档限售比例25%、限售期6个月(A3)。245家机构投资者管理的6843个配售对象参与网下发行报价,其中锁定期限长、比例高的A1、A2档报价踊跃,对应申购量占比为45%、32%,合计逾七成。西安奕材最终确定发行价格8.62元/股,发行后总市值348.06亿元。从网下配售情况看,A1、A2档投资者获配数量占网下发行总量的74%、22%,配售比例为0.0685%、0.0304%,是A3档位配售比例0.0076%的9倍、4倍。西安奕材最终网下限售股数占网下发行股数的55.40%。

值得关注的是,这三家公司的股东背景中,拥有着近百家投资机构,各类创投(VC)与私募股权(PE)机构的身影交织其中。

以西安奕材为例,其机构股东数量接近60家,累计融资金额已突破100亿元。不仅有芯动能、众行资本、毅达资本、众为资本、源码资本等市场化创投机构,还包括中信证券投资、金石投资等券商系投资平台,以及中网投、国寿股权、国投创合、国开科创等国资力量。同时,陕西民营基金、陕西集成电路基金、西安高新金控、长安汇通等地方产业资本,渝富控股、金融街资本、中冀投资等区域投资平台,还有中建材新材料基金、中芯熙诚、鑫华半导体、光子强链、普耀资本等聚焦硬科技与新材料领域的专业机构,阵容庞大。

必贝特同样历经多轮融资,背后聚集了数十家投资机构。该公司早期阶段,吸引了来自深圳的小明投资、瑞享源基金、越秀产业基金及三美投资等机构入局。2021年10月,该公司完成近5亿元战略融资,引入盈科资本、天士力控股集团、凌越资本、蚁米基金、弘陶资本、朗玛峰创投及粤民投等知名机构;仅一个月后的同年11月,必贝特再东方汇昇、中广投资、湘医投基金、中信证券投资、国科嘉和、前海长城、乾道基金、中科科创、高瑞资本、湾区资管与高信资本等机构参投。

禾元生物的股东阵营则涵盖了上海同盛、贝达药业、华熙生物等产业方,以及光谷生物基金、倚锋资本、信熹资本、万和弘远等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机构。

本次三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也引来其参投机构纷纷发声:

禾元生物参投机构武汉光谷创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原清表示,科创板“1+6”系列新政作为一项系统性改革,不仅从市场生态层面增强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与精准服务能力,也对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投资机构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典型的高研发投入、长盈利周期行业,是科创板“1+6”政策的重要受益者。这一改革拓宽了退出渠道、提升了投资精准度、优化了资本循环效率,有力推动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随着政策细则持续完善及市场实践深入,这片改革“试验田”有望培育出更多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标杆,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必贝特参投机构广州越秀产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荣认为,科创板“1+6” 改革通过差异化制度设计,破解了未盈利科技企业的融资困局,科创板科创成长层精准对接技术突破性强、 研发投入高的企业, 打破“唯盈利论” 桎梏, 让更多“硬科技”企业获得资本助力; 允许在审企业增资扩股, 缓解研发期资金压力, 形成“技术突破—资本反哺—产业升级” 的正向循环; 引导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推动“投早、 投小、投硬科技” 成为行业共识, 助力风险投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西安奕材参投机构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海表示,中网投作为网信领域的国家级基金,此次有幸成为科创板“1+6”改革政策实施后的首批上市企业,这既是中网投第28家IPO上市企业,也是第19家在科创板IPO上市的企业,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占比已接近70%。

中网投作为科创板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多年来深刻体会到,科创板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和科技创新核心枢纽,对助力科技企业做强做大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是“1+6”改革政策的推出,增强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创投行业的投资热情,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再次加速前进的“助推器”。

站在“十五五”规划即将启动的关键时点,相信在证监会和上交所的政策引导下,科创板将会为中国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必将为实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统计,目前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今年以来,科创板新推出科创民企、科创专精特新等8条指数,指数总数已达33条。截至9月底,科创板已上市ETF突破100只,科创板系列指数跟踪产品规模合计超3300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境内外跟踪产品规模近1900亿元。

▍“1+6”政策落地显效 科创板生态迎新局

自今年6月科创板深化改革的“1+6”政策组合拳出台以来,这块资本市场的“试验田”正展现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政策包容性持续提升,多家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冲刺上市取得关键进展;另一方面,市场参与热情高涨,科创板ETF产品迅速扩容,资金借道指数产品加速流向人工智能、创新药等重点领域。

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今日(10月28日),科创板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592家,总市值超9万亿元。IPO募集资金9346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2088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上交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科创成长层有存量公司(即:存量的上市至今尚未盈利的科创板公司,简称“存量公司”)32家,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电子、通信以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领域。

在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增量企业上市仪式上,证监会副主席李超表示,今年6月实施的科创板“1+6”改革总体进展顺利,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制度试点平稳推进,相关案例有序落地。希望科创板公司用好用足改革政策,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发展质量和投资者回报。

除今日(10月28日)的三家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成长层外,已有多家为盈利企业取得上市新进展。

今年6月科创板改革“1+6”政策发布后,目前,第五套标准企业北芯生命、未盈利企业摩尔线程、昂瑞微已分别于7月25日、9月26日和10月15日提交注册。未盈利企业沐曦股份已于10月24日通过上市委审议。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1+6发布以来,市场对科创板ETF参与热情也持续升温,投资者需求显著提升,四个月内已新增21只科创板ETF上市,标的涵盖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科创综指等宽基,科创人工智能、半导体材料设备、创新药、新能源等行业主题,引导资金持续流向新质生产力重点发展领域。目前上交所上市科创板ETF已达105只,总规模3000亿元。

在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仪式上,谈到下一步工作重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邱勇指出以下四点:

一是,坚持“硬科技”定位,进一步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把好准入关,更好识别优质科创企业,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适用第五套标准,不拘一格支持具有参与全球竞争潜力的“硬科技”企业上市。

二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提升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深化发行承销、再融资、并购重组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加快向科创领域集聚。

三是,坚持强监管,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切实做到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效,积极探索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监管方式,不断增强市场对科创企业的信心和预期。

四是,坚持以投资者保护为中心,推进投融资协调发展,提升市场吸引力、竞争力,持续深化投资端改革,着力培育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大力发展指数化投资,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加快营造“资金愿意来、企业留得住、投资者有回报”的市场生态。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