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2期精彩落幕,租赁公司助力航空业应对四大挑战
10月25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2期活动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本次沙龙主题为“租赁赋能航空产业生态创新”。

财联社10月27日讯 10月25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32期活动在上海浦东圆满举办。本次沙龙围绕“租赁赋能航空产业生态创新”这一主题,邀请来自租赁和航空领域的嘉宾,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空枢纽的背景下,探讨金融业如何赋能航空供应链生态。

租赁公司主动作为,以金融韧性赋能航空供应链生态

招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张诚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过去30年,飞机租赁渗透率一路攀升,2023年突破了51%。在这一过程中,飞机租赁公司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和飞机的“搬运工”,有力地支持了全球航空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飞机租赁公司深度参与航空业的不断更新,见证了中国民航业的持续壮大。

张诚认为,未来的航空业发展充满了挑战,主要有四点变化:一是供应链之变,飞机延迟交付已成为新常态,新飞机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存在,考验着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二是需求之变,航线结构在重构,旅客的偏好趋向多元,航司机队规划需要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三是技术之变,可持续航空燃料、新动力飞机、数字化运维正在重塑飞机的形态和价值;四是绿色之变,净零排放从口号变成了行业生死线。

在这一背景下,张诚指出,如果租赁公司的角色仅仅停留在提供资金和资产,那只是在应对变化。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从传统的租赁供应商向生态赋能者转变,通过三重赋能与航空产业链伙伴共同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富效率、更可持续的航空企业界新生态。

第一重赋能,是以金融韧性赋能供应链生态,做产业稳定之锚。当全球供应链承受压力时,租赁公司应主动作为,如稳固上游订单来源,面对全球性飞机制造产能紧张,租赁公司要主动出击,向制造商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的自主下单,锁定飞机生产机位,为航司提供可预期、可规划的运力来源,从源头筑牢供应链韧性的基础;如创新资产循环模式,面对交付延迟对航空公司造成的运力和资产压力,租赁公司可通过售后回租、资产置换等多元化手段,帮助航空公司盘活存量资产,优化机队结构,保障其运力弹性和财务健康;如携手银行、券商、信托等金融同业,共同设计更灵活的融资工具,创新的交易结构,降低航司的融资和运营成本,提升其获取全球金融资源的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

第二重赋能,是以资产智慧赋能运营生态,做价值共创的伙伴。张诚认为,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要从资金成本转向资产智慧,如打造精准匹配的能力,利用大数据和行业洞察,对不同航司的航线网络、商业模式和财务状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以实现精准匹配,成为航司的战略机队顾问;如拥抱飞机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度介入资产的维修、改装、残值预期及最终处置等环节,与维修厂技术专家合作,在飞机不同阶段挖掘其最大价值,和客户共享资产增值的收益;租赁公司还可以探索风险共担的新合作模式,在传统租赁模式之外,尝试与航司建立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重赋能,是以绿色引擎赋能未来生态,做可持续发展之擎。张诚认为,绿色是未来航空业最确定的赛道,租赁公司必须是绿色转型的先行者和催化者,如大力组建绿色机队、积极推动可持续燃料的应用、投资包括氢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在内的未来颠覆性技术。

张诚进一步指出,当前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全球航空产业链的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中国航空产业的自主可控、国产化进程已非选项,而是深层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按下加速键。租赁公司应将服务国产大飞机事业从业务选择上升为政治责任,全力赋能中国航空产业的脊梁。

全生命周期租赁助力航空供需再平衡

中飞租赁大中华区副首席商务官、中飞租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智表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冲击,航空业的发展近年来经历了一个恢复的过程,目前又重新回到了长期健康发展的通道。在此情况下,全球需求的强劲产生了供需的不平衡,包括供应链面临挑战、飞机交付的时间延长、租金水涨船高等。

刘东智认为,航空业的供需需要经历一个再平衡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租赁公司应制定全生命周期发展战略,包括早期的批量订单采购;中期的飞机交易,如交易过程中交易对手没有资产管理能力,租赁公司可搭配提供资产管理的能力;当飞机老旧时,租赁公司则回收老旧飞机进行维修循环再制造;在飞机“20岁”后,安排飞机进行特定航班服役或进入“客改货”的生命周期。在这样的闭环操作过程中,租赁公司要充分发挥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的优势,为行业再平衡的过程贡献关键力量。

上海浦东航空产业金融经过多年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刘东智建议,在政策层面上,上海可进一步扩大与国际的接轨范围,在海关、税务、法律、财务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在生态层面上,上游有商飞公司,下游有制造供应商、众多维修厂,希望能够带动各类投资者深入参与到各个层面供应商的实体经济循环中。

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投融资管理部总经理、春秋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超认为,上海本地的航空公司或航空租赁企业,在经历了若干个经济周期后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各级政府,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在近些年大力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为初创企业特别是初创民营企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土壤;上海作为金融中心,为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如在疫情期间的民航专项纾困贷款缓解了航空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压力;此外,也离不开以春秋航空为代表的部分航司,延续低成本模式运营至今,并注重数字化转型。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不确定性、运营成本高企等挑战,以及海关跨区域异地监管等细节问题,田超建议,航空业正摆脱过去野蛮生长的节奏,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产业链上的航空公司、租赁公司、发动机制造商、航材制造商等参与者要苦练内功、降本增效、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希望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能够更进一步,促成更多更好的产业扶持政策落地,且有效持续地执行。

专业性催生发动机租赁需求,上海发展航空产业金融战略价值重大

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租赁东北亚区高级副总裁、英国皇家航空学会中国区代表、ISTAT 国际运输飞机贸易协会注册飞机评估师沈文佳介绍,发动机是飞机上非常重要的子系统和部件,需要定期维护,因此催生了很多备用发动机的需求来确保飞机的正常作业。发动机租赁市场虽然没有飞机租赁市场的规模那么大,但特点是高度集中、高度专业、高度细分。

沈文佳指出,与飞机租赁相比,发动机的租赁期更短、保值率更高、租期的过渡更快,但技术风险占比较高、违约取回难度更高。近年来,因为供应链修复慢、发动机服役磨合期以及一些其他成本问题,出现了一架飞机的租金与两台发动机的租金倒挂的情况。

对于中国的发动机租赁市场,沈文佳认为,目前没有专注于做发动机租赁的本土租赁公司,银行或融资方对于发动机资产的流通性和底层价值的稳定性相对缺乏认知,也没有特别针对发动机资产包做过融资。

沈文佳建议,上海要打造国际航空金融中心,可开发与航空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长期融资产品,提供相对灵活开放的资金流动环境,并出台稳定、持续的优惠政策。另外,飞机和发动机作为具有类大宗商品属性的资产,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交易中心,上海可以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际接轨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中心,为全生态交易提供保障。

上海爱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航空航运产业金融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李兵表示,航空产业金融融合了金融和航空的优势,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应该加快推动航空产业金融的发展,尤其是向纵深发展,包括拓展航空产业链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策略得当,通过产业链整合,上海有望成为国际航空产业链的关键整合者,同时助力国产商用飞机出海。

在李兵看来,上海发展航空产业金融有三方面优势:一是航空公司众多,拥有东航、吉祥、春秋、金鹏等大中型航司的航空基地,总干线飞机运力超过1000架,航线网络与全球200多个航空站点相连,航空货运量多年稳居全球的首位;二是拥有强大的制造和维修能力,中国商飞将成为全球第三大飞机制造商,上海还设有飞机、发动机的维修、检测以及改装中心,为全球近百家航空公司提供相关的服务;三是上海金融要素聚集,金融机构众多,为航空产业金融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专业服务。

上海发展国际航空产业金融具有极大战略价值,李兵认为,航空产业金融可填补特色产业金融的空白,打造航空产业金融集群效应,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扩大跨境结算规模;通过支撑航空产业集群的升级,构建全周期的产业金融服务,可提升国产飞机的渗透率;通过创新金融工具降低航空公司融资成本,聚焦航空低碳转型,依托金融科技抢占航空金融数字化的先机;上海依托区位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可进一步扩展航空的跨境融资和资产管理,同时航空产业还可以辐射长三角,形成制造、金融、科技的生态圈。

李兵建议,应加强制度创新,结合上海出台的《关于加快本市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给予绿色租赁、跨境租赁明确的税收优惠和外汇便利;加强产业融合,通过租赁发挥融物和融资的金融服务特性,深度嵌入高端制造、绿色能源和科技创新等业务领域;加强科技赋能,通过金融科技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租赁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探索和离岸金融、跨境租赁业务相关的航空产业金融创新路径。

“陆家嘴金融沙龙”由上海市委金融办、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指导,陆家嘴金融沙龙秘书处主办,第一财经、财联社提供媒体支持。此系列活动将构建与“陆家嘴论坛”相呼应的常态化交流平台,通过机制化、场景化、国际化运作,持续输出金融改革“浦东智慧”,深度赋能浦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迈向新高度。

大金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