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次QFII制度优化将直接降低外资入市的制度性成本,有望提升A股市场对境外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②证监会也将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推动落实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机制的改革举措。
财联社10月27日讯(记者 林坚)一年一度的金融街论坛年会今日开幕,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带来了今年的主题演讲。今年主题演讲的时点较为特别,这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监管层面的首次公开发声。就在10月24日,吴清已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
记者梳理发现,这次发言的信息增量体现在12个方面:
1.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加契合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2.将坚持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
3.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筑牢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底座。
4.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进一步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促进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做优做强。
5.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治理、加大分红回购增持力度,以稳健业绩筑牢价值根基,用真金白银回报股东支持。
6.着力发挥中长期资金“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扎实推进公募基金改革,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丰富适配长期投资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努力完善“长钱长投”市场生态。
7.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包括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努力为各类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其中资格审批与开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对配置型外资准入实行绿色通道两项举措10月27日就将落地。中国投资境外市场的两只ETF互挂产品也将于近日公告募集。
8.将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务实合作,努力推动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开放与安全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9.抓防风险,增强风险“四早”防范处置能力,强化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监测,健全长效化稳市机制,防范市场大幅波动。
10.抓强监管,强化执法震慑,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打、打准打疼,持续增强投资者信任和信心。
11.将发布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围绕强化发行上市、退市等过程中的投资者保护,营造更加公平的交易环境,提升行业机构的客户服务水平,推进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等中小投资者重点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
12.继续把北京作为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更多先行先试政策“首家”“首例”在京落地,鼓励优质行业机构和长期资本在京集聚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些也与证监会最近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内容相契合。证监会称,要对标对表全会部署,大兴调查研究,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资本市场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同时,要全力以赴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做好“十四五”资本市场任务的圆满收官,为资本市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起步打下坚实基础。
吴清提到,证监会将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六个坚持”,紧紧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更加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加聚焦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聚焦强本强基,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竞争力,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综合与行业人士看点,这次吴清的发言内容体现两方面核心关切:一是投融资端的改革变化;二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再定调。其中,融资端通过多层次市场与制度创新,为新产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投资端以开放与保护并举的举措,构建安全透明的投资环境;而中长期资金入市则通过机制引导与生态完善,为市场注入稳定增量。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端综合改革
今年发言的看点之一在于对融资端、投资端提出了新的期许。吴清在当天的主题演讲环节提到,“在全球格局和科技创新趋势深刻变化的今天,无论是融资端,还是投资端,都对资本市场发展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只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提升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板块改革的纵深推进成为融资端改革的核心抓手。科创板“1+6”政策落地见效,论坛召开次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即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此前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预先审阅等机制已率先实施,通过流程优化加速硬科技企业资本化进程。创业板改革同步启动实施,重点设置契合新兴领域、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企业特征的上市标准,淡化传统盈利指标束缚,为新技术、新业态企业提供精准包容的融资支持。
此外,北交所与新三板则强化差异化定位,北交所坚守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新三板通过完善挂牌、信披、交易制度及畅通三、四板对接机制,夯实多层次市场的塔基底座,覆盖企业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融资需求。
融资制度创新进一步拓宽企业资本补充渠道。证监会明确将择机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一次核准、分次发行,大幅简化融资流程;同时拓宽并购重组支持渠道,引导上市公司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做优做强,助力产业链升级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市公司治理优化同步推进,监管层督促企业加大分红、回购及增持力度,以稳健业绩筑牢价值根基,形成“融资-发展-回报”的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四中全会公报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到表述的靠前位置,“新质生产力”首次纳入全会的规划框架。经济发展更加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写入原则。在本次吴清的发言中,“助力产业链升级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也被着重提及。
制度型开放的深化为投资端注入新动能。《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于论坛当日正式推出,涵盖优化准入管理、提高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核心内容,其中资格审批与开户“高效办成一件事”、配置型外资准入绿色通道两项举措同步落地实施。互联互通机制持续升级,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提升与内地香港市场合作深化并行推进,推动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的开放格局。此外,两只中国投资境外市场的ETF互挂产品即将启动募集,进一步畅通跨境资金流动渠道。
投资者保护与监管强化构建公平市场环境。证监会于论坛当日发布加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围绕发行上市、退市等环节保护、公平交易环境营造、机构服务提升、纠纷多元化解等核心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织密投资者保护“安全网”。监管执法保持“零容忍”态势,明确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打、打准打疼”,同时增强风险“四早”防范处置能力,健全长效化稳市机制,防范市场大幅波动。
中长期资金入市
吴清本次发言还从考核机制、产品供给、外资引导三方面发力,明确中长期资金入市路径,着力破解“长钱短投”难题。
一是境内核心中长期资金的考核体系正迎来系统性调整。证监会明确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全面落实长周期考核,摆脱短期业绩排名束缚,强化对长期收益的考量。公募基金改革同步深化,通过制度优化引导行业聚焦长期投资,与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形成长期投资合力,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短期化运作问题。这一机制调整精准契合新产业“投入高、周期长”的特征,为创新资本形成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吴清也提到,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在重塑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往往需要更大规模的耐心资本投入和更灵活、更包容的融资环境,以利于更好支持创新资本形成和创新动能培育。
二是国际资金流动趋势与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形成了共振。吴清提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超1500亿美元。如此来看,在全球资产再平衡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因稳健性特征持续获得重估。
目前来看,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互联互通机制升级等开放举措,进一步降低境外长期资本入市门槛,叠加新产业发展带来的成长机遇,推动主权基金、养老金等国际长期资金加速配置中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