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职务及董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相应职务。
②贵州省人民政府推荐陈华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长人选。
“花500000越南盾订的越南网红美奈仙女溪,实景和滤镜差了10个等级;跟着高分榜单去的餐厅,味道还不如楼下小吃铺。”上海白领林悦(化名)的国庆旅行遭遇,恰似一根针,刺破了旅游点评行业虚假繁荣的泡沫。
当50元可买10条“带图好评”、200元能定制“网红探店笔记”的灰色产业链公然存在;当旅游点评平台充斥着刷出来的五星好评、滤镜堆砌的虚假种草,“到底值不值得去”的灵魂拷问,成为横在消费者与目的地之间的无形壁垒。
2023年,携程先行推出“口碑榜”,试图用“真实订单 + 真人验榜”的双重法则,撕开行业信任裂痕。
两年后的今天,这份拒绝算法造假、只认真金白银消费记录的榜单,不仅让上榜商户平均获得10%的额外订单增长,更在重塑旅游行业的评价体系与信用生态。
口碑榜:订单为门,“真实消费”作为通行证
旅游点评的信任危机早已不是新鲜话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点评从“参考工具”异化为“流量武器”,形成了一条涵盖刷好评、删差评、造榜单的完整灰色产业链。某电商平台公开数据显示,专业刷榜团队可提供“全套服务”:基础版500元含20条图文好评,进阶版 2000元可搭配“网红到店实拍”,旗舰版则能通过“幽灵账号”矩阵实现“霸榜一周”。
这种虚假繁荣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将商家拖入“内卷陷阱”。杭州某高端度假酒店运营总监坦言,曾为维持4.8分以上的高分,每月要花数万元刷好评,还得为应对“职业差评师”的要挟额外支出成本。
“有住客故意找茬,明说给好评要返现200元,不给就写差评。” 这种“好评赎买”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服务成本上升,变相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消费者则沦为最终受害者。湖北游客郭女士算了一笔账:过去三年旅行中,因虚假点评“踩坑” 的花费累计超万元。“选酒店要翻几百条评论,还要练就‘火眼金睛’分辨真假,比上班还累。”
当“高分陷阱”成为常态,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纽带逐渐断裂,万亿级旅游市场面临增长瓶颈。
“真实订单是我们的第一道门槛。” 携程口碑榜产品负责人的这句话,点出了破局的关键。口碑榜的核心创新,在于将“真实消费”作为评价权的唯一通行证,从源头阻断虚假信息的流入。
在口碑榜的后台筛选系统中,任何景点、酒店或餐厅要进入候选池,必须满足“过去一年有真实交易记录”的硬性条件。平台会对携程体系内的入住、入园、到店数据进行颗粒度拆解,通过“是否核销”、“是否真实入住”等多重维度核验真实性。
这种机制不仅剔除了“幽灵点评”,更将“消费力”转化为“评鉴力”。数据显示,携程口碑榜核心评价群体中,黑钻、金钻会员占比超60%,这类用户年均出行18次,单次旅行消费 6000 元。他们对酒店隔音、卫浴水压、行政酒廊、亲子配套等细节的敏感度,远非普通围观者可比。
标准化拆解:把“好体验”变成可量化指标
如果说真实订单是第一道防火墙,那么由驻地业务、钻级会员、行业专家组成的 “真人验榜师矩阵”,则构建起更严密的信任壁垒。这三重交叉验证机制,彻底打破了传统榜单 “一人点评定生死”的局限,拼出可被后续游客复验的“旅行细节地图”。
驻地业务是验榜体系的“本地侦察兵”。他们深耕本地市场,熟悉每一家商户的运营细节:酒店新增的亲子设施、景区刚提速的缆车线路、餐厅随季节调整的菜单,甚至商户与平台的最新合作政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钻级会员带着“高端体验滤镜”参与验榜。北京黑钻会员张先生年均入住高端酒店20余家,他的点评里藏着普通人忽略的细节:“某度假酒店行政酒廊节假日会延长到凌晨2点,冬季提供热红酒、咖啡等季节性饮品”、“滑雪度假村的寄存柜进深比行业标准多15厘米,能放下双板雪具”。这些基于高频消费积累的“颗粒度反馈”,成为区分优质商户与普通商户的关键依据。
行业专家则擅长“旅行经验的传递”。导游用百次带团经验总结出“故宫最佳入园时间避开旅行团高峰”;美食达人把“游客觉得好吃转化为“本地人常点的隐藏菜单”;旅行KOL告诉你最佳打卡拍照点位在哪里。
三种角色独立打分,却能形成逻辑闭环。验榜师的反馈将决定上榜项的去留,优质反馈内容对榜单上的商家则能提升排名。目前,口碑榜已积累200万条细分体验标签,成为后续筛选的“数据防火墙”。
以“爱丁堡必打卡景点榜核验中,驻地向导发现苏格兰国立博物馆原推荐理由“顶层俯瞰全景”“可亲手操作文物”均不属实——顶层极少开放,而文物操作则仅限儿童可体验部分科技设备。榜单采纳建议后,将推荐理由更新为 “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家”“互动展品设计探索历史画卷”,真实度与吸引力大幅提升。
“验榜不是凭感觉,而是有章可循。” 携程口碑榜的另一大突破,是将抽象的“好体验”拆解为6个可量化、可复验的核心维度:上榜价值、主题契合、排序准确、覆盖完备、信息准确、真实体验Tips。这种标准化体系,让口碑评价从“主观感受”走向“客观标准”。
今年国庆期间携程发布的“10月小众目的地榜”,便是这套体系的生动实践。候选目的地首先通过数据模型筛选,需满足“连续入选年度榜单”、“特色体验指标全省前列”等条件,再由验榜师实地验证“游客密度”、“季节适配性”等维度。最终上榜的丽水云和梯田、甘南扎尕那等目的地,均具备“景美”与“人少 的双重优势 —— 以丽水为例,其景观品质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前列,但10月游客出行意愿占比 6%,成为反向出游的理想选择。
共赢:从“流量导向”到“价值赋能”
长沙W酒店的运营数据,是携程口碑榜商业价值的有力证明。这家以太空幻境为设计灵感的酒店,同时跻身“豪华酒店榜”、“设计感酒店榜”、“美食酒店榜”,上榜后两周订单增长56%,月均曝光量提升30%。
“以前看差评只能事后补救,现在验榜师的反馈能提前帮我们做品控。”该酒店业主的话,道出了众多上榜商户的心声。
这种赋能还延伸到对恶意评价的治理。携程在今年9月升级的点评治理机制,口碑榜建立了 “AI识别 - 申诉处理 - 结果追踪”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商户可通过后台反馈以差评要挟牟利的行为,平台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核实后相关点评不计入评分,商家还可拉黑恶意用户。
“这让我们不用再为虚假差评焦虑,能专心提升服务。” 某连锁酒店品牌负责人表示。
对于消费者而言,口碑榜成为旅行决策的“信任锚点”。在携程 APP 的口碑榜页面,每一条推荐理由后都标注着“验榜师验过”“真实入住反馈”等标签。湖北郭女士的体验很有代表性:“以前选酒店要翻几百条评论,还怕遇到假的;现在看口碑榜,验榜师把隔音、停车、公共设施这些细节都写清楚了,下单特别放心。”
这种“消费者省心、商户提质”的双赢格局,让口碑榜在行业内形成差异化优势。当其他平台还在依赖“扫街采集”、“算法爬虫 做榜单时,携程已通过真实订单与真人验榜,构建起 “内容 - 消费 - 反馈”的闭环生态。
携程口碑榜负责人表示,未来携程口碑榜将实现景点、美食等必打卡榜100% 验榜覆盖;并上线“验榜勋章体系”,钻级用户完成验榜可额外获最高10%积分返现。
这些举措背后,是携程对旅游行业发展逻辑的深刻洞察。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真实” 已从道德选择升级为核心竞争力。当平台把评价权还给“花钱的人”,把话语权交给“脚踏实地的人”,收获的不仅是用户信任,更是行业生态的正向循环。
携程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酒店业务总经理许一心曾强调:“我们始终视自己为行业伙伴的长期同行者,而非单纯的交易撮合平台。”携程口碑榜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 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评价机制,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维护商家合法利益,最终推动行业从“分数竞赛”回归“体验竞争”。
在这场以真实为底色的革命中,携程口碑榜正在重写旅游行业的评价规则。当每一个旅行决策都基于真实体验,每一次出行都能收获“物超所值”的满足,万亿级旅游市场的潜力将被真正激活。
正如携程口碑榜负责人所言:“我们把榜单交给花钱的人,把值得交给你,把去得值留给我们。”这或许就是旅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