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浙江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65.6%,远超北京13.8%、上海上半年11.9%的增速。 ②浙江在机器人领域形成“杭州核心、宁波辐射、各地协同”的民营产业生态。
《科创板日报》10月24日讯(记者 徐赐豪)浙江省统计局今日(24日)发布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
数据显示,浙江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49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在这一稳健增长背后,民营经济以76.2%的工业增长贡献率扮演“压舱石”角色,而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则成为新动能爆发的核心标志。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浙江在册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106万户,占全部经营主体的96.8%,新设企业和个体户总量达123万户。在工业领域,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4%,拉动工业增加值增长 5.4 个百分点,其中小型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速高达 8.9%,较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 1.8 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的活力更延伸至外贸领域,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比重达82%,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高达96.6%,推动浙江省进出口总额首破4万亿元大关。
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民营经济赋能高端制造的典型缩影。前三季度浙江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激增65.6%,远超北京前三季度的13.8%、上海上半年的11.9%(上海前三季度的未公布)。
这一成绩源于民营资本在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布局:在核心零部件领域,中大力德的精密减速器、柯力传感的机器人传感器已打破进口依赖;整机制造端,均普智能的“贾维斯 2.0” 工业机器人已服务于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研发创新领域,1—8月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推动新产品产值率提升至42.3%。
其实浙江在机器人领域有了近十年的战略布局。早在2017年,浙江便印发全国首个省级机器人政策《浙江省“机器人 +”行动计划》,为产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2024年出台的《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 年)》更明确目标:到2027年实现人形机器人整机年产量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500亿元。
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形成合力,加速民营资本向高端制造集聚。前三季度浙江制造业投资增长10.7%,其中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0.0%,2024 年全省工业机器人购置金额已达78.3 亿元,在役总量突破15.4万台。市场需求的持续升级更成为重要推手,“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通讯器材、家用电器零售额分别增长64.2% 和57.0%,催生工业机器人在智能生产中的刚性需求。
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为浙江发展机器人产业爆发提供坚实支撑。目前,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已初步形成包含关键零部件、整机、下游集成应用商的完整产业链。其中,禾川科技、中大力德、拓普集团、海康威视、舜宇光学、柯立传感等企业在电机、减速器、摄像头、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较强实力。
浙商证券统计显示,浙江现有超100家人形机器人相关企业,A股上市民企超40家。浙江形成“杭州核心、宁波辐射、各地协同”的民营产业生态。
杭州“六小龙”中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全球出货量占比60%-70%,跻身“估值过百亿机器人初创公司”;云深处科技专注小型四足机器人,产品应用于电力巡检、应急救援,这些企业聚焦人形机器人 “大脑”(算法)与 “本体”(整机),构建起难以复制的核心技术壁垒。
而宁波在民营龙头带动下形成产业集群。其中均普智能“贾维斯2.0”工业机器人搭载嗅觉传感器与电子皮肤,服务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领航者2号NAVIAI”可完成服装定制缝纫、工厂涂覆,已进入中控技术富阳工厂。据摩根士丹利报告,宁波有5家企业入选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占全国七分之一,旭升集团、双林股份等在关键零部件领域不可或缺。
浙江省内其他区域的民营力量同样协同发力。绍兴、温州的民营企业依托电机、轴承产业基础,研发机器人专用驱动部件;台州、衢州的民营厂商专攻精密减速器等“卡脖子”组件,打破进口依赖,这种全域协同的格局让浙江在与其他地方竞争中形成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