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汇聚了全球顶尖创新力量的舞台上,一场关于未来科技的集体亮相上演。超过500家展商,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勾勒出下一代产业的轮廓。
十月的北京,凉意渐浓,但“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的热度却高居不下。从10月16日至18日,在这个汇聚了全球顶尖创新力量的舞台上,一场关于未来科技的集体亮相上演。超过500家展商,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勾勒出下一代产业的轮廓。
在这场群英荟萃的盛会上,有一个展台显得有些不同——它像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窗口,照见着中部“科创之城”合肥,正在发生的创新变革。这就是科大硅谷的展台。
继2025年外滩大会、第三届香港国际科创展以及2025年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要展会之后,科大硅谷带着猛狮航空等一批赋能和孵化的企业再度“走出去”。
这一场场集中展示,关乎的不仅是每个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还有安徽新兴产业的实力,更折射出合肥这座城市,在顶层设计和生态构建上的独特路径和经验:用一整套创新机制,将尖端科技“请进来”并“留下来”。

“清华芯”的引进来与走出去
在HICOOL 2025的“科技企业集群”展区,一款被称为“智能飞行摩托”的超轻型载人飞行器吸引了众多目光。它来自安徽猛狮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猛狮航空”),按照民航标准合规性设计,旨在为大众提供安全且性价比高的低空飞行出行体验。
猛狮航空由清华大学团队创办,专注智能飞行器研发。去年12月,项目尚处于成型初期,科大硅谷主动上门对接,创始人伍权权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当时前来的工作人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清华技术回家”。这句略带情感的开场,也成为猛狮航空落地合肥的起点。
“当时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技术论证,正在寻找合适的落地城市。综合研判后,合肥的优势显而易见:新能源车产业链完备、空域资源充足、技术人才扎实。更重要的是,作为安徽人,我们希望能为安徽低空经济发展插上‘清华芯’。”展台之外,伍权权讲述道。
在项目敲定后,一连串动作几乎是同步发生的。科大硅谷联合属地政府同步启动资源对接机制,围绕融资支持、应用场景落地、政策落点等关键环节进行统筹协调。同时,保险、融资租赁等配套服务机构也被纳入整体链条,实现多方同步介入。科大硅谷还促成了合肥科创集团对猛狮航空的投资,补上了项目落地的资本闭环。
可以看到,科大硅谷对猛狮航空的赋能过程中,每一步都不是单点撮合,而是深度嵌入到合肥的整个创新机制和生态当中。
猛狮航空并非个例。科大硅谷这次峰会还带来了思维智光(高端医疗设备)、冰启生命(低温冻存)、合肥墨测(弱磁测量)等企业,集中展示了合肥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成果。
可以说,科大硅谷的每一次集结式参展,都体现着合肥“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更重要的是,展会并不仅仅止于展示,这实际上也是科大硅谷对项目赋能链条上一个重要的环节:助力企业发掘潜在合作机会。
作为科大硅谷生态军团之一的无论科技,其相关负责人就直言,“每一次参展都给公司带来了更多合作和订单。”在9月落下帷幕的外滩大会上,无论科技和蚂蚁集团等客户建立了链接,同时与多家上下游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

科大硅谷的创新生态打法
除了HICOOL 2025,今年以来,科大硅谷组织生态企业集中参加了外滩大会、香港国际创科展、中国(安徽)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厦门投洽会等多场重要展会。
展台内外,科大硅谷的角色都远超单纯的项目集结组织方。它更像是一位高效的“创新全程陪伴者”,致力于推动这些项目走向全国乃至全球。从概念验证、中试转化,到场景对接到资本协同,通过构建一套覆盖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科大硅谷已经成为了区域创新生态中的关键节点。它的每一步运作,都折射出合肥乃至整个安徽在打造区域创新生态上的深度与韧性。
为解决科技成果“卡在验证、困在中试”的问题,科大硅谷在成果转化早期阶段就主动出手:一方面,创新设立“拨投结合”机制,联合财政与基金支持初创项目完成概念验证;另一方面,围绕关键技术方向,试点建设60个中试创新单元,为原理样机向工程化产品提供连续支撑。成果不再“悬在半空”,而是能在机制托底下,一步步接近落地。
在转化机制上,科大硅谷构建了由“成果转化专班+院校经理人+技术经理人”组成的专业服务体系,贯穿项目筛选、专利布局、市场对接等环节,并试行“721”股权激励机制,强化转化效率和责任闭环。
在应用和融资端,科大硅谷则依托全国首个城市级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常态化发布各领域需求。同时通过设立母子基金体系,成功构建了“场景+资本”双轮驱动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从早期验证到成长扩张的持续动力。
得益于这套体系化、全链条的赋能机制,科大硅谷的生态平台效应正在持续爆发,吸引着大批高成长性项目快速落地并取得突破。风致毅半导体从落地到量产突破的过程,就是生动的例证。作为一家领先的芯片企业,在科大硅谷的招商推进下,风致毅半导体从初次对接到正式落户仅用90天,并在落地后不久就实现了400G硅光模块的量产。
与此同时,以科大硅谷作为样本的“合肥经验”的价值,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得到验证。无论是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造”新技术占据十大新品三席的轰动亮相,还是外滩大会上合肥机器人军团的盛大集结,并在后续顺利接到了国内外客户的接洽意向,都标志着合肥的创新竞争已从单一维度的产品竞争转向综合生态竞争。

中部“科教之城”的创新样本
以科大硅谷为核心窗口体现出的蓬勃创新活力,显然无法脱离合肥乃至安徽坚实产业底座强有力的支撑。
在宏观经济层面,安徽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近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产值已占据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超过四成,显示出经济结构转型的巨大成效。
尤其在科创的王牌领域,合肥更是毋庸置疑的带动者:依托中国科大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大科学装置的长期积累,合肥在量子科技赛道上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目前,合肥已培育集聚量子产业链企业90余家;《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量子产业目前排名全球第二。
这一合肥创新基因的集体爆发,既是科大硅谷对外连接创新项目和实现产业辐射的城市底气,也是其创新机制发挥作用的最终结果显现。
今年9月,科大硅谷被正式纳入合肥都市圈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研人员权益改革等核心领域承担探索任务。由此,科大硅谷的创新机制正成为探索要素配置改革与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的实践样本,为更大范围内的创新生态建设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从发展的进程来看,合肥的崛起,依托于顶尖科教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系统布局,更有赖于其坚持走务实理性的路径,突出机制创新和实际成效。而科大硅谷的实践正是合肥探路区域创新的“标志性工程”——它通过“小切口撬动大改革”的务实探索,构建了“产学研金”协同创新的新范式。
由此,科大硅谷不仅孕育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在合肥乃至整个安徽的落地生根,更营造出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各类要素高效匹配的城市创新生态。而承载着科大硅谷的合肥,这座拥有深厚科教底蕴的城市,正以其务实的创新机制和系统的产业布局,正在为中部地区提供一套可运行、可借鉴、可持续的创新路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