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星河动力冲刺IPO:5家民营火箭公司同台竞速,谁将率先“上岸”?
科创板日报记者 李明明
2025-10-23 星期四
原创
①《科创板日报》记者统计,目前我国共有5家商业火箭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分别是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
②成立至今,星河动力累计融资约8次,金额超50亿元。
科创板最新动态
关注

《科创板日报》10月23日讯(记者 李明明)近日,星河动力在北京证监局获上市辅导备案登记,《科创板日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目前公司拟科创板或创业板上市。

截至目前,该企业已为27家客户将85颗商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其火箭成功发射次数占到了国内民营火箭行业总成功发射的51.3%。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包括星河动力、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在内等5家头部商业火箭企业密集开启上市进程。而在这些商业航天企业竞相资本化的背后,是围绕液体可回收火箭技术的激烈角逐。多家公司计划在年底前后实现新型可回收火箭的首飞。

横跨“可回收火箭+上市”双赛道

星河动力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第一家实现火箭量产、高密度发射并商业化的民营商业火箭企业。公司核心产品及服务包括“谷神星”系列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智神星”系列中型液体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光年”系列固体火箭发动机等。

公司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射能力,据星河动力方面向《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在核心技术创新上,星河动力构建了从总体设计、动力系统设计、结构设计、电气系统设计、地面测发控系统设计的全链条技术能力,主要核心系统及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

在产品布局上,星河动力设计研发了全管线产品矩阵,全面覆盖商业微小卫星、中小型组网发射、大型星座组网发射等多个航天发射服务场景。

一位商业航天业内高管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下民营商业航天火箭公司的发展路径及盈利模式逐渐清晰,形成了从发射服务稳定可靠,到商业化落地获得更多订单收入的链路。

据了解,目前,星河动力已实现稳定可靠与商业化落地,其“谷神星一号”已成为国内首型从“试验型”进入真正批量化、商业化发展阶段的民营火箭。而“谷神星二号”与“智神星一号”两款中大型火箭首飞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计划于年内首飞。

而商业航天企业竞相资本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围绕可回收液体火箭技术的激烈角逐。多家公司计划在年底前后实现新型可回收火箭的首飞。

除了星河动力外,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也将拟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我国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入轨与回收;中科宇航主要产品力箭二号运载火箭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进行首飞;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也预计在未来一年左右实施入轨和回收的验证。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5年10月,国内民营火箭已明显分化为“液体”与“固体”两大阵营,各自跑出数家第一梯队公司。

液体赛道方面,主要有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星际荣耀、深蓝航天、东方空间六强并立,2025年底起都将陆续迎来“可回收首飞”;

固体赛道则包括星河动力、中科宇航、零壹空间三分天下,主打“小卫星快线”,发射节奏较快、现金流较稳。

其中,星河动力为跨赛道企业,同时参与液体与固体火箭竞争。

2025年被业内视为中国商业航天“资本元年”,截至目前,领域内已披露融资事件超120起,其中,液体火箭赛道融资热度显著,据公开信息显示,已有多家头部企业完成大额融资,融资总额约61亿元人民币。

70后北航博士创业

星河动力董事长、经理刘百奇出生于197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攻飞行器设计。

刘百奇与副总经理刘建设为一致行动人,两人直接持有及间接控制星河动力 32.36% 股份,为公司共同实际控制人。

2018年,刘百奇创业成立星河动力。他认为,商业航天发展除政策、资本外,成熟的产业基础与可行的商业模式至关重要。

他指出,国内以制造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已十分成熟,不少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能满足航天质量标准;而航天产业向民企“扩圈”,也在反向推动供应体系进一步完善。

刘百奇认为,今年国家各大卫星星座都开始进入正式组网阶段,下半年火箭发射需求量将迎来显著提升,火箭企业将面临“运力大考”。

目前国内民营火箭尚未实现批量化发射,与美国的SpaceX去年132枚的发射量差距显著。

刘百奇分析,差距源于两方面:一是国内火箭在重复使用、整箭批量生产上仍有不足;二是前几年国内各星座多处于试验星发射阶段,未进入批量组网发射。

不过星河动力正加快节奏,今年下半年预计还有9次发射,全年预计13次,将位居国内民营航天首位,2026年其发射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

成立至今,星河动力累计融资约8次,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金额超50亿元。背后集结一众知名投资机构,包括梅花创投、东方富海、中银金融等。今年9月28日,星河动力称已完成总额24亿元的D轮融资。该融资在2025年商业航天民营公司融资项目中金额排名第二。

2025年6月证监会重启第五套标准,并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尚未盈利但具有核心技术和行业前景”的绿色通道。这意味着,资本市场为一批处于研发投入期、尚未盈利的航天公司打开了融资窗口。

《科创板日报》记者统计,目前我国共有5家商业火箭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分别是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

而哪些火箭公司可能率先“上岸”,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前述商业航天业内高管分析,商业航天企业“首批上市之争”,早已告别单纯的“烧钱竞速”,而是聚焦“技术+商业+治理”的全维度综合考验。

首先是技术闭环硬门槛:企业需具备国家认可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核心指标是至少有一款自研火箭,成功完成“整箭入轨+客户卫星精准分离”的完整发射任务;从科创板“硬科技”属性来看,可重复使用火箭的上市优先级,显著高于一次性火箭。

商业火箭公司订单需达核心标准:客户端优先锁定高价值合作主体,具体包括l国有卫星公司、头部商业卫星企业及海外主权客户,这类订单不仅履约稳定性高,更具备行业标杆性与市场认可度。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