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5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行业不仅表现亮眼,还成为5.6%GDP增速背后的关键动力; ②从3500亿核心产业规模到4.5万P算力支撑,从2400家企业集聚到全链条政策保障,北京正稳步向万亿级AI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科创板日报》10月22日讯(记者 李明明)今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北京经济运行数据。
数据显示,北京市期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15.9亿元,同比增长5.6%。总体经济呈现“一季度开局良好,二、三季度增势稳定”的特征。主要领域中,工业、投资较快增长,服务业重点行业增速提高,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其中,科创相关产业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成为经济稳中有进的核心驱动力。
具体而言,前三季度,作为科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225.5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较上半年进一步加快;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核心产业(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增长10.7%(按现价计算),这一增长主要由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新兴软件开发等领域带动;高技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7.9%(二者有交叉)。
其中,人工智能行业不仅表现亮眼,还在这一高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生产制造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实时调整生产参数,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产品研发方面,人工智能助力企业进行创新设计。利用人工智能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可以快速对新产品进行性能测试和优化,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以汽车制造业为例,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对大量驾驶数据的分析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供应链管理上,人工智能能够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调度和优化,精准预测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库存和生产计划,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同时,人工智能还推动了产业的服务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智能化的售后服务解决方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袁帅如是说。
AI赋能产业升级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在核心规模、技术应用和产业融合三大维度均呈现亮眼表现,成为经济增长的"硬核引擎"。
北京AI产业基础优势不断巩固。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3500亿元,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
尽管2025年前三季度核心产业具体数值尚未公布,但从关联数据可见其强劲势头:1-8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增长13.2%,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而人工智能正是该领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在产品端,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带动相关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9.6%,智能车载设备、通信终端设备等高端产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大模型领域持续领跑,备案上线大模型159款,数量亦领跑全国,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显著特征。在工业领域,通过智能体部署、具身智能装备应用等方式,推动电子制造业实现24.6%的高速增长,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五成。在服务业领域,AI技术重构服务模式,带动信息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与金融业、工业共同构成支撑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
地域上,北京人工智能企业呈现鲜明的集聚特征,以中关村为核心形成高密度产业集群,构建起"链主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载体支撑"的完善生态。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北京中关村区域聚集了全市绝大多数AI头部企业和创新资源。仅中关村街道就有86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包括字节跳动、深度求索等领军企业,大模型"六小虎"中的月之暗面在此成长壮大,中科软科、合众思壮等20多家大中型企业形成产业中坚力量。
除中关村核心区外,朝阳、亦庄等区域依托智算中心建设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
北京朝阳区公共智算中心于2025年4月正式投运,规划智算规模约2000P,依托"星火智算"平台构建"算力+模型+数据"全栈服务体系,吸引上下游企业形成协同生态。亦庄则聚焦智能装备、工业AI等领域,与海淀区的大模型研发形成互补格局。全市已形成"中关村研发+多区域落地"的产业空间布局。
精准施策构建全链条支撑体系
2025年前三季度,北京密集出台并落地一系列人工智能专项政策,形成覆盖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的全链条支持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力。
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发展路径。5月出台的《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成为核心政策抓手,提出多项突破性举措: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大模型给予最高3000万元算力成本支持,对具身智能工厂示范项目提供最高3000万元补贴,支持企业建设中试平台、智能产品柔性生产线,最高给予5000万元支持。
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依据《北京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7年)》,北京重点推进海淀、朝阳、亦庄、京西四大智算高地建设,2025年一季度算力供给总规模已超3.3万P,预计年底将突破4.5万P。数据要素方面,支持建设制造业数据治理服务平台,对数据"四首"(首登记、首入表、首交易、首开放)行为给予奖励,同时制定细分行业数据标准,夯实AI训练数据基础。
当前,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全球AI技术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底层算法和核心零部件仍需突破;中小企业算力使用成本偏高,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跨行业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影响模型训练效率提升。
但从发展前景看,北京AI产业具备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政策层面,新型工业化赋能方案、算力建设规划等政策效应将持续释放。产业层面,随着4.5万P算力落地和具身智能工厂试点推进,技术迭代和场景应用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市场层面,2024年前三季度AI相关社会融资规模达320亿元,同比增长84%,资本注入将为产业扩张提供有力支撑。
从3500亿核心产业规模到4.5万P算力支撑,从2400家企业集聚到全链条政策保障,北京正稳步向万亿级AI产业集群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