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超节点成新趋势,陈健判断未来算力需求还是很火爆,但当下错配严重,市场进入洗牌阶段,具备用户视角得以穿越周期; ②并行科技以超算起家,多年积累的行业know-how使其在智算时代成为少数实现盈利的A股算力服务公司,上半年,公司智算云收入同比增长逾175%。
财联社10月22日讯(记者 肖良华)10月20日-22日,2025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CWP2025)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本次大会汇聚了全球风能领域的精英,深入探讨产业链生态构建、核心场景解决方案等议题。
展会期间,财联社记者对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首席产品官、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总裁娄益民进行了专访。
娄益民认为,近几年,中国风电技术进步呈“阶梯式”发展,进入了“无人区”,虽然取得了领先,但需要在目前的台阶上沉淀、“强肌”。在未来的能源版图中,风电要全面拥抱AI,成为绿色能源解决方案的核心一环。
一味大型化会“虚胖” “强肌”才能更好向前
如果说此前中国风电整机厂商致力于大型化,那么在远景能源风机与装备产品平台副总裁黄虎看来,“现在中国整机厂家出现了分歧,不同整机厂家在朝不同方向发展。”
“远景致力于将现有的风机做得更好。在产品的可靠性、发电性能、大部件预警、并网友好性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让客户的收益率变得更稳定。在不同场景下,无论是源网荷储、极限风还是台风,都有更好的表现,从而消化过去冒进带来的痛苦,不会继续产生新的负担。”黄虎表示。
从根源上来说,这符合娄益民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风电“第一性原理”。他认为,风机以及各种设备的第一性原理最重要,即高可靠、高性能、高质量。除此之外,“单纯落在纸面上的发电量、小时数都没有那么重要。”
“远景现在要解决2021年-2024年这一段突飞猛进的时期中,因为产品和技术升级而带来的问题,把目前存量的经验和教训沉淀下来,让机组变得更可靠、多发高价电,最终要让客户得到更好的回报,如此一来,风电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娄益民表示,风电行业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技术与产品都走入了“无人区”,但这种大、长、高是“虚胖”,现在要把他们变成“肌肉”。
“现在远景仍然在不断做测试验证、极限验证,不断寻找安全边界,让系统协同性更好,让风电行业更加扎实往前走。”他说。
在娄益民看来,核心部件的自研自制,是提升可靠性的重要途径。“比如远景齿轮箱的滑动轴承,今年远景600台机组上的滑动轴承至今零失效。远景190米混塔、叶片等都是自研自制。”假如叶片公司和整机厂分割开,还是有很多创新隔绝的问题。
黄虎同样表示,风机很多质量问题的根源,并不是没有满足设计标准导致的,更多的是制造、装配、运输、存储、吊装,甚至是运营维护中产生的质量问题。远景深度自研自制,可打通材料、制造、测试、工艺装备、吊装、运营等整个链条,从而快速收敛问题、识别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娄益民补充说,远景通过自研自制,把原本相互防备的供应链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减少了整个价值链中的内耗和相互排斥。“目前远景自研自制齿轮箱已在全球12个国家、520多个风场扎根,总吊装量突破8000台,其中6500台已并网发电,海上风机并网运行已超过100台。这些产品在国内的最长运行时间已超过6年6个月,国外最长运行时间超过3年8个月,海上风机最长持续运行时间也已突破2年3个月。同样运营年限的齿轮箱失效率只有外购品牌的20%。”
从单一风电到绿能综合解决方案
比起一味“变大”,拥抱人工智能,让人工智能新技术映射到新能源行业,提高风机运行的可预测性,对行业的正向影响越来越深远。
本次北京风能大会上,远景发布了一系列物理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包括伽利略AI风机、AI风储一体机等,可以更好地保障新能源收益。
“过去在保障性电价的时代,大型化是降低度电成本、提高收益率的重要途径,但‘136号文’出台后,电价面临很大不确定性,激进大型化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提高确定性,保证客户收益基本可预期是非常重要的。”娄益民表示。
19日,北京风能展会开幕前一天,远景能源在北京重磅发布伽利略AI风机,据悉,基于“远景天机”气象大模型与“远景天枢”能源大模型搭建的全域多模态感知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智能控制平台和设计演化平台,能够将风电场收益提升20%以上。
此外,远景不断对AI+新能源进行延伸,探索绿色能源系统级解决方案。
“以赤峰绿色氢氨项目为例,我们建立的是一个智能化的能源能量水库,风能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我们可以将风光理解为两条河流,什么时候流动,什么时候汇聚到水库中,要根据天气预报预测来决定。要保证水库不干涸,确保源源不断的水流动灌溉到水库之下的耗能产业。”娄益民介绍。
他呼吁,风电行业的角色和定位,已经从单一的电网供电者,向新型电力系统的积极建设者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风机的角色也要从一个单点的发电设备,升级为系统解决方案的参与者、构建者,才能真正提高竞争力。因为,仅靠“发电上网”的传统模式,风电发展已看得到天花板。
“风电必须拥抱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如绿电直连、源网荷储、离网制氢制氨及其衍生的绿色化工。通过这些模式大幅提升绿色能源的消纳能力,才能真正捅破行业天花板,而风电必须作为核心能源供应者,深度融合在这一进程中。”娄益民表示。
中国新一轮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距离目前还有10年时间,还有22亿千瓦的新增装机空间,平均每年220GW新能源。“风电的表现值得期待。”
10月19日,在以“人工智能与未来能源系统”为主题的远景闭门科技会上,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作为划时代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并清晰定义了“物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概念。他指出,AI不是“工具”而是“主体”,未来能源系统绝非设备的简单堆叠,而将进化成“智能体”生态系统。能源行业的竞争核心将从传统的“物质资产”转向未来的“人工智能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