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TCL华星t8开工!四巨头豪掷1800亿逐鹿8.6代OLED 上游设备与材料厂商迎机遇
①TCL华星t8昨日开工,系国内第三条8.6代OLED产线;
                ②各大面板厂对于技术路径的选择不同,目前中尺寸OLED仍处“百家争鸣”阶段;
                ③随着8.6代OLED项目陆续上马,上游材料设备厂商亦迎来机遇。

财联社10月22日讯(记者 王碧微)10月21日,TCL科技(000100.SZ)旗下TCL华星t8项目在广州正式开工,这条总投资额约295亿元人民币的生产线,是全球第一条规模化量产的G8.6代印刷OLED产线,被视为中国显示企业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关键突破。

TCL华星并非8.6代OLED产线唯一的玩家。在这条新兴的赛道上,三星、京东方A(000725.SZ)、维信诺(002387.SZ)早已入局,四方总投资额约1800亿元人民币。随着各大厂商的产线建设进度加快,预计2026年前后,中尺寸OLED市场将迎来产能的集中释放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

TCL华星:以印刷OLED“普惠化”突围

“我们选择在这样的时机启动t8项目,是跟我们在OLED上持续开发,跟我们自己的进展节奏和规划是有关的。”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近日向财联社记者坦言,TCL华星的t8是行业里第四条宣布的高世代OLED产线,并非最早,但其技术路线的选择使其具备后发优势。

赵军认为,印刷OLED技术是实现OLED“普惠化”的关键,其相较于目前主流的蒸镀技术具备成本与显示效果的双重优势。

他解释道,印刷制程对于昂贵的真空设备和精细掩膜版需求较低,材料利用率超过90%,而传统蒸镀技术的材料利用率即便考虑回收因素也仅能达到30%;他保守预计,规模化量产后,印刷OLED相比其他技术有超过15%的成本优势。在显示效果方面,印刷OLED是目前唯一能实现Real RGB Stripe像素排列的技术,能带来更清晰锐利的文本显示效果,同时像素间完全隔离的结构也避免了电流串扰,提升了画面的纯净度和均匀性。

事实上,t8并非TCL华星的第一条印刷OLED产线。

其位于武汉的G5.5代线(t12)已于2024年11月实现量产交付,目前良率已从初期的个位数提升至70%以上。

赵军强调,t12积累的量产经验,将为t8未来更快速度地完成产能爬坡提供信心 。

根据规划,t8项目建设周期为24个月,预计2027年下半年实现量产。未来,t8将主要生产主流的消费电子产品,如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等,而t12则更多聚焦于高端医疗等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产线协同。

显示巨头的8.6代竞速

长期以来,OLED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等小尺寸领域,在中尺寸IT市场的渗透率受限于成本和产能,一直处于低位。

而8.6代线(玻璃基板尺寸2290mm×2620mm)因其能显著提升对中尺寸面板的切割效率,大幅降低单位成本,被全行业视为攻克IT市场的关键路径。

CINNO Research 研究总监刘雨实告诉财联社记者,要满足日益成长的中尺寸OLED需求,建设专门的8.6代产线仍是首选项。

在这场竞赛中,各大厂商的进度条正在被不断刷新。

根据各方公开资料,三星显示作为先行者,其A6产线预计最早将于2026年第二或第三季度量产;京东方总投资630亿元的成都项目于2024年3月开工,预计2026年底量产;维信诺位于合肥、总投资550亿元的产线于今年2月动工,近期已确认关键设备的中标方,项目进度提速。

值得注意的是,四家厂商选择了不同的技术实现路径。

三星显示和京东方均采用目前相对成熟蒸镀工艺;维信诺则采用其自主研发的ViP技术,在蒸镀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光刻工艺摒弃了FMM;而TCL华星的印刷技术路径差异化最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刘雨实告诉记者,G8.6 IT OLED投资巨大,包括蒸镀机在内的专用设备供应商很少,供给有限且价格昂贵,而市场端除苹果以外的客户需求有待开发,盈利前景仍需验证,因而部分厂商对此持谨慎态度。

随着各大厂商的8.6代OLED产线陆续开工,中尺寸OLED的渗透率也预期不断增加。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5年OLED显示器出货量将达266万台,年增86%,在整体显示器出货的渗透率约为2%。预期未来几年成长动能将延续,2028年渗透率有望上升至5%。

产业链协同:上游设备与材料厂商迎新机遇

面板巨头的军备竞赛,并非一场“独角戏”,而是带动了整个上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据集邦Display不完全统计,仅在2025年前三季度,众多OLED配套产业链项目的累计投资金额就已超过134亿元人民币,涵盖材料、设备、关键零部件三大领域 。

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也在采访中表示,t8项目将发挥“链主”作用,推动印刷OLED关键材料、核心元器件、显示器件制造等一批“补链强链”项目加速集聚 。

他特别指出,t8项目有望在一期实现50%的设备国产化率,“过去从LCD到其他的OLED领域,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关键设备、关键原材料大量依赖海外,还有专利和知识产权的‘卡脖子’问题,”赵军说,“我相信随着印刷OLED发展,我们t8项目的投产,也意味着中国在这个领域不但能做大,而且能做强。”

这种向产业链上游的传导效应在近期尤为明显。在核心设备领域,国产化替代进程显著提速。

今年8月,奥来德(688378.SH)向京东方交付首批8.6代线性蒸发源设备,标志着中国在OLED面板制造核心设备领域实现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跨越 。此外,华兴源创(688001.SH)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G8.6 AMOLED触控屏检测设备、佳智彩的国内首条8.6代线OLED De-mura设备也已于今年6月相继出货 。联得装备(300545.SZ)更是多次中标京东方8.6代线项目,累计中标金额已超3.5亿元 。

在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环节,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也在同步增强。沃格光电(603773.SH)总投资6.28亿元的8.6代AMOLED玻璃基光刻蚀精加工项目主楼已在成都封顶,建成后将为京东方等头部企业提供核心配套支撑 。路维光电(688401.SH)、清溢光电(688138.SH)等企业均已开工建设G8.6高精度光掩膜版项目 。同时,德国梅塞尔集团等国际供应商也选择紧跟面板厂步伐,在成都和合肥建设大宗气站,为京东方和维信诺的新产线提供超高纯气体。

随着2026年这一关键量产节点的临近,围绕8.6代OLED的竞争已从面板厂的赛跑,演变为一场整个国产显示产业链的集体竞速。

财联社记者行业观察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