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禾元生物IPO:如何以“一粒米”撬动百亿白蛋白蓝海?
2025-10-21 星期二
资讯
对于禾元生物的估值判断,不能仅停留在单一产品的商业化前景,更需从临床需求、供应链安全、技术稀缺性三大维度,看清其长期投资价值——这也是其登陆科创板、享受创新标的溢价的核心逻辑。
科创板最新动态
关注

对于国内数百万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而言,一瓶安全、充足的人血清白蛋白,曾是临床治疗中“紧俏的希望”——长期依赖进口、血浆来源受限,让这一“生命支持类药物”的供应始终存在缺口。

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深耕于生物医药“无人区”的硬科技企业,正以一项颠覆性的植物源技术,改写这一局面——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HY1001。如今,这家手握全球首个水稻胚乳细胞表达重组人白蛋白的创新药企,即将登陆科创板。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IPO,更是一场关于“中国制造”如何突破“血液制品”供应链瓶颈、重塑产业格局的伟大探索。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下,禾元生物以一粒粒看似普通的稻米,承载起打破进口垄断的重任,其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与意义,远超寻常的财务报表所能诠释。

颠覆性创新:从“稻米”到“人血”,重塑产业底层逻辑

白蛋白,被称为临床“生命制品”,长期位列中国医院药品销售榜首。它在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烧伤和重症感染等治疗场景中不可替代。

然而,由于只能从人血浆中提取,供给始终受到采浆量制约,国内依赖进口比例一度超过六成,供需矛盾持续存在。

禾元生物正是抓住了这一结构性缺口。公司自2006年起专注于植物分子医药方向,2025年7月,HY1001拿到国家药监局核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获批适应症为“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

仅一个月后,该药便开出首张处方单,正式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回溯其研发历程,HY1001的“含金量”早已通过严苛的临床验证: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其疗效非劣于血浆来源人血清白蛋白(pHSA),安全性与对照组相当,且未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抗药抗体(ADA)或抗宿主细胞蛋白(HCP)抗体——这意味着,这款植物源产品在临床端完全具备替代传统血制品的能力。

其底层技术价值尤为突出。禾元生物自主建立的OryzHiExp第三代水稻胚乳细胞高效表达平台,将蛋白表达量提升至20-30g/kg糙米,突破了长期困扰行业的低产瓶颈。

相比传统血浆提取或酵母表达体系,HY1001具备高产量、工艺简单、成本低、可规模化的综合优势,这意味着其不仅能够实现等效替代,还具备更优安全属性,解决了血制品潜在的传染病传播隐忧。

从生产到商业化,HY1001的落地节奏同样紧凑。2023年,禾元生物已建成年产10吨重组人白蛋白原液及制剂的cGMP智能化生产线,并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能够匹配上市初期激增的市场需求。

此外,禾元生物于2024年9月启动“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拟建成年产120吨原液的智能化生产线,项目总占地约7万平方米——这一产能规划,将打破血浆来源对人白蛋白供应的束缚。

目前,禾元生物已与国药控股、贝达药业等行业龙头签订经销协议,完成全国30余个省市的销售网络覆盖,为HY1001的商业化放量铺平道路。值得一提的是,HY1001还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其技术先进性与市场竞争力已获得国家级认可。

三重价值共振:临床刚需、自主可控与稀缺标的

对于禾元生物的估值判断,不能仅停留在单一产品的商业化前景,更需从临床需求、供应链安全、技术稀缺性三大维度,看清其长期投资价值——这也是其登陆科创板、享受创新标的溢价的核心逻辑。

从临床需求看,HY1001瞄准的是一个“大而缺”的黄金赛道。根据招股书数据,2020年国内人血清白蛋白治疗药物市场规模已达258亿元,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血制品,长期占据院内药品销售额榜首。

但长期以来,国内市场60%以上的份额被进口产品占据,血浆采集量有限、献浆意愿不足等问题,让“供应缺口”成为常态。

而HY1001的上市,不仅以植物源技术摆脱了血浆依赖,更覆盖了庞大的未满足需求——目前获批的“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占人白蛋白整体市场的30%,是人血清白蛋白最大的适应症之一,未来禾元生物还计划进行适应症拓展,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对于临床而言,这款药物的意义更在于“安全冗余”,相比血浆来源产品,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杜绝了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在资本市场层面,禾元生物作为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以“未盈利但具备硬核创新药物”为条件进入市场,本身就极具稀缺性。与传统仿制药或常规生物制药企业不同,其估值逻辑并非建立在短期利润的基础上,而是长期的市场空间与技术壁垒——随着HY1001的销售放量和后续管线的推进,投资者有望看到由“研发价值”向“商业兑现”的快速切换。

毕竟,在生物医药领域,能同时解决“临床刚需、供应链安全、技术颠覆”三大问题的企业,本身就具备不可复制的投资价值。

募投项目也为这一逻辑提供了支撑。禾元生物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建设重组人白蛋白产业化基地(规划产能120吨/年)、加大新药研发及补充流动资金。这意味着公司具备由技术突破到规模化产业化的全链条能力,为未来盈利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在国产创新药“由故事到利润”的产业转型中,禾元生物的登陆资本市场具备多重意义。既是对其过去近20年研发积累的市场化兑现,也是对中国生物制造自主可控战略的直接呼应。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家罕见的、既握有颠覆性硬科技又直击临床刚需的稀缺标的。

禾元生物的IPO,并非单一事件,而是整个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价值重估的缩影。它证明了“从水稻田到药瓶”这一看似不可能的路径,最终走向了临床、市场与资本的三重共振。随着HY1001的放量与产业化基地的落地,禾元生物不仅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具备确定性成长的赛道,更可能为中国医药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树立了新的样本。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