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安世中国10月19日发布全员信,称国内全部主体运营及员工薪资福利一切正常,同时安世国内公司生产经营一切如常; ②闻泰科技高管近日表示,安世中国区的管理,需结合上市公司股东利益、遵守中国法律法规执行,另外安世中国全员信称,国内员工有权拒绝外部违规指示。
《科创板日报》10月19日讯(记者 李明明)国产商业火箭发射频次持续加快,“批量上天”态势已现。
今日中午,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八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3星”的方式,将中科卫星03星和04星等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成功。此外,仅今年8月,国内就完成9次商业发射任务,全年民商火箭计划排期达至少20次。
近期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同样动态频出,近日,SpaceX星舰V2完成第11次飞行试验,标志着国际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技术上持续突破,而这一进展也为全球产业竞争划定了新坐标。
但热闹背后,行业潜藏的多重现实瓶颈愈发凸显。《科创板日报》记者就此采访多名业内专家,从技术突破、产业链配套、生态构建等维度详解当前产业困境。
技术层面,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商业化闭环尚未形成。一位业内长期研发航天技术的高管在受访时对《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火箭重复使用是融合归航、变推、回收等多领域技术的复杂工程,尽管国内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实现海上软着陆回收、深蓝航天完成百吨级发动机试车,但与SpaceX已形成的“回收-复用-迭代”成熟模式相比,仍有本质差距。
上述高管补充道,目前国内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单次技术验证阶段,火箭复用次数、回收成功率与成本控制效果均缺乏实战检验,而星舰通过11次试飞已实现助推器精准着陆与在轨载荷释放,“这种技术成熟度的代差,直接导致国内主力商业火箭运力难以匹配低轨星座规模化组网需求,在此背景下,亟需穿透'成本迷思',聚焦可回收复用技术的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
商业火箭“批量上天”背后
星际荣耀董秘李勇鹏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仅8月份前25天,中国就完成9次发射,若每个月的发射频次都维持这个速率,可接近每年发射100次。
“这8次发射,涉及8个型号5处发射场地,通过多型火箭多个发射场地齐上阵,来弥补单一型火箭、单一发射场地发射频次不足的情况,中国商业航天确实已经入了快车道。”
不过,在发射频次、入轨数量持续刷新纪录的背后,更需清醒审视产业深层的差距与问题。不少人将发展瓶颈简单归为“火箭发射成本不够低”,但这一认知显然未能触及核心。
《科创板日报》记者与多名业内高管交流后获悉,事实上,运力供给的严重短缺,才是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症结,成本问题反而更多是运力不足衍生的结果。
当下看,中美火箭运力相差约四倍—六倍左右。根据公开数据,美国SpaceX的星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吨左右。而中国现役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是长征五号,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左右。从这一对比来看,中美火箭运力差距达到了六倍左右。
目前,中国已在积极发展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根据相关规划,长征九号预计在2035年以前完成研制,其低轨道最大运载能力可达150吨,地月转移轨道能力可达50吨,届时将与美国的星舰等重型火箭运力相当。
中科宇航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中科宇航固体火箭的发射报价约为每公斤6万至7万元,受发射模式影响,公司整箭包机因载荷独享价格相对更低,拼箭发射因需协调多载荷适配与发射计划,单位成本会更高。
“不过,随着技术迭代,未来中科宇航力箭二号液体火箭凭借可重复使用技术(设计重复使用次数大于20次)、更优的推进剂成本(液体推进剂成本远低于固体推进剂)及结构优化等优势,发射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2万多元,接近国际主流低成本水平。”
一位商业航天业内人士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目前国内卫星发射费用存在明显差异,主流商业发射报价集中在每公斤5万-10万元,但部分小型火箭或特殊轨道发射,费用仍可达每公斤15万元。以此计算,一颗500公斤级的卫星,发射费用最高可能达到750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低轨遥感、通信等中小型卫星领域,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成熟与成本优化,部分500公斤级卫星的制造成本已可控制在5000万-6000万元。这意味着在特定场景下,卫星发射费用甚至可能超过其本身的制造成本,成为制约卫星规模化部署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和美国的火箭发射成本因火箭型号、发射方式及是否可重复使用等因素差异显著。
中国方面,据公开资料,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2023年5次任务平均花费3.9亿元/次,按5.5吨运力折算每公斤约7.09万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2022年长光卫星采购价为1.13亿元/次,以4吨运力计算每公斤约2.82万元。
美国方面,SpaceX猎鹰9号火箭全复用状态下发射成本约2000-2500美元/千克(折合1.4万-1.8万人民币/公斤),不考虑助推器回收时成本略高但仍低于2.8万人民币/公斤;而Rocket Lab、Astra等小型卫星发射公司的发射成本则较高,约3万-4万美元/千克(折合21万-28万元人民币/公斤)。
两厢对比意味着,提升运力与复用率成为降低成本的关键。
可重复使用火箭成运力不足破题关键
火箭成本的“大头”是发动机和箭体,一级箭体的成本占70%以上。因此,它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如果能够回收火箭,实现可重复使用,便可以均摊每次发射的成本,从而显著降低发射费用。但目前,国内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仍处追赶阶段。
蓝箭航天党委书记田耀四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航天科技集团商业火箭公司、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企业均已布局可回收复用火箭的研制(虽然各家企业进展不一、技术路线各异)。其中,蓝箭航天朱雀三号计划于今年四季度完成首次飞行与回收。在中国商业航天头部企业的带动下,整个行业正在从“一次使用”加速迈向“回收复用”的新阶段。
田耀四进一步总结,为支撑未来万颗级别的星座组网,行业亟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频次、低成本、高可靠、大运力的运载火箭。具体而言,这类火箭应具备大运力与规模化能力、可重复使用能力、高可靠性与快速响应能力。
“我国商业航天的未来发展,不仅依赖运载火箭的突破,还需要卫星、发射场等基础能力的全面升级。在此基础上,应形成高性价比、高频次发射、风险共担的航天运输服务体系,构建起与行业整体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商业航天生态的成熟与壮大。”从这一维度而言,与其说“火箭运力不足是当前最大的瓶颈”,不如说我国商业航天正处在产业链全面爆发前必须经历的最后阵痛期。
李勇鹏也认为,从商业火箭企业的实践角度出发,火箭运力是制约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但并非唯一的、或当前阶段 “最大” 的系统性瓶颈。
“运力不足看相比谁来说,相比世界最先进水平,显然有差距;在当下时点,现有的火箭产能和可靠性距离爆发式的需求,还仍有差距,还需要加大研发、生产投入的力度。但已具备满足阶段性、规模化组网需求的基础条件。”
李勇鹏进一步表示,“按世界航天发展趋势,支持万颗级别星座组网,必须研制能够可靠回收的火箭,才能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次。如果静态的看,目前的产能和发射价格都难以满足未来2-3年爆发式需求,预计未来一到两年内,中国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将有明显的进展,随着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发展,能够显著缓解未来2-3年“星多箭少”的局面。”
多家企业密集推进垂直回收验证
目前,液体可回收火箭,已成为破局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核心发展方向。
液体可回收火箭特指“采用液体推进剂、主动力可多次起动+深度变推力,并依靠垂直反推或带翼滑翔等方式把一级/整箭飞回来”的火箭。
综合来看,其优点在于比冲高、推力可调,便于实时轨迹与推力优化,落点精度高;发动机、机体等“高价值部件”集中在一级,回收后经济收益最大;复用次数多(Falcon 9 Block-5 设计 10-100 次),能把每公斤 LEO 成本压到 1000-2500 美元,比传统一次性火箭降 70-90%。
虽然固体火箭、混合火箭也能通过伞降等方式“部分复用”,但受限于推力不可调、落地冲击大、检修复杂,复用效益远不及液体路线,所以市场关注度低。
因此,目前全球商业航天都把“液体+垂直回收”视为实现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的主流路径。
目前国内该领域内多家公司的垂直回收技术验证进展迅速。
李勇鹏介绍,星际荣耀在2023年底,通过国内首次全尺寸的火箭一子级垂直起降试验、以及复用回收试验,率先完成了垂直回收、火箭复用相关技术的验证;同时公司面向星座组网的双曲线三号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也预计在未来一年左右实施入轨和回收的验证。国内蓝箭航天、上海航天等也开展了相关技术验证。
田耀四表示,前期,在可回收复用火箭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蓝箭航天、星际荣耀、箭元科技等公司已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垂直起降回收试验。其中,蓝箭航天先后完成了百米级和万米级两次垂直起降回收试验,充分验证了火箭回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产品能力。根据多家公司已发布的研发计划,我国在2026年上半年之前将有多型可复用火箭计划实施飞行与回收任务。
“从实际工作进展来看,蓝箭航天朱雀三号火箭非常有希望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我国首次可复用火箭的入轨与回收,创造我国航天发展的新纪录。“
杨毅强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介绍,中科宇航在液体可回收火箭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主要产品力箭二号运载火箭计划于2025年四季度进行首飞。
力箭二号首飞为不回收型,芯一级模块主动力配备3台YF-102液氧煤油发动机,芯二级主动力采用1台YF-102V液氧煤油发动机。后续回收型将使用中科宇航自主研发的力擎2号液氧煤油发动机。目前,力箭二号首飞箭已完成全箭总装,进入总测阶段。
杨毅强进一步表示,目前,中科宇航在可重复使用技术上已突破多项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力擎二号发动机半系统试车也取得了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批产能力也成为运力不足破解关键途径之一,杨毅强进一步分析,现在看国内这几家民营火箭公司,真正的竞争关键已非单纯比拼“二代火箭”——也就是具备数吨至数十吨运力的中型、大型液体火箭——谁家先实现首飞,更核心的较量在于:谁家能在首飞成功后,最快把批产能力搭建起来。
当前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需求已箭在弦上,仅靠单次发射验证技术远远不够,唯有形成规模化产能,才能匹配高频次发射需求。
目前,力箭二号超级工厂可达年产20发中大型液体火箭的能力;星际荣耀落地生产基地后,已规划双曲线三号年产20发的能力;天兵科技也通过“三大中心五大平台”布局,构建起天龙三号年产30发的制造体系。
实现从“单次试验”到真正的可“批量交付”能力跃迁,或才是决定企业能否抓住行业机遇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