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家龙头要把天穹动力打造成无人机行业的”富士康“,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制造型企业; ②目前海外需求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低于1000架。
《科创板日报》10月17日讯(记者 李明明)深圳在无人机产业的进展又进一步。
近日,低空经济论坛暨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在深圳成立。由光启技术联手创益通、科比特、天穹动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四川九洲电器集团等共同成立。
光启技术创始人刘若鹏、科比特董事长卢致辉、创益通董事长张建明、天穹动力负责人祝瑞等核心产业链人士悉数到场,全景披露了无人机蜂群产业的合作逻辑、技术突破、量产规划及海外市场布局,完整呈现了“核心技术+规模化制造+全球市场”的产业链协同新生态。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光启技术的超材料技术与科比特的无人机整机制造技术相结合,欲打造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无人机产品,刘若鹏介绍,内蒙、乐山的极端环境试飞,就是为当前蜂群无人机产品做的测试,各项性能已经达标。“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精准对应客户需求’的测试开发阶段,计划2025年完成产品定型和销售模式确定,2026年正式启动量产。”
三家龙头欲联合孵化“无人机富士康”
此前,光启技术在低空经济无人机方面进行了深入布局。其依托超材料核心技术,构建了“1+7+N”战略体系,发布了全球首款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产能建设上,光启技术在乐山启动了“低空无人机产业链总部基地项目”,乐山106基地作为无人机总装核心枢纽,一期已通过投产验收。
刘若鹏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梳理了核心合作方的协同关系。据介绍,光启技术的超材料技术不只是飞机设计制造的技术,更是航电技术的关键支撑。航电系统需要把大量信号精准传输到后台,这就离不开精密连接器——而创益通正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其生产的行业连接器已广泛应用于光启先进飞机的航电系统中,双方在技术适配和产能配合上早已形成默契。
卢致辉进一步补充了合作细节:“光启的超材料技术是‘核心引擎’,创益通的精密制造和大规模量产能力是‘生产基石’,科比特的海外渠道是‘市场窗口’,三者结合能解决无人机蜂群‘技术落地难、量产成本高、市场对接散’的行业痛点。天穹动力就是这种协同的具象化载体,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要把它打造成无人机行业的‘富士康’,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机生产制造型企业。”
在此次牵头成立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前,今年8月,光启技术联手科比特,战略投资创益通旗下无人机整机制造企业天穹动力,加码低空经济产业链布局。
祝瑞则从企业实操层面印证了产业链的赋能效果:“光启和创益通帮我们打通了批量化制造的全流程;科比特则直接把海外客户的精准需求反馈给我们,比如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性能参数、订单规模有多大,让我们的生产‘不盲目’。”
谈及创益通为何进入蜂群无人机市场,张建明坦言,创益通的核心目标是巩固现有市场、抢占新赛道、夯实护城河,无人机蜂群就是公司的新赛道。创益通的优势是精密制造和大规模量产能力,天穹动力未来规划的百万架级产能,对公司来说越多越好,有光启的技术加持和科比特的订单保障,创益通在无人机制造赛道的发力非常有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无人机产业的“超级集群”所在地,深圳已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千余家链上企业、20亿元产业基金以及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共同构成了蜂群技术成长的“沃土”。而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的成立,正是深圳低空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协同”的关键一步。
2025年定型,2026年量产,蜂群技术实现“降维打击”
谈及蜂群无人机在技术上的难点和技术突破,刘若鹏指出,高性能蜂群无人机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体化设计”:“现在的飞机对AI智能载荷要求极高,而且必须与飞机设计制造深度融合,不能简单拼凑。比如我们的通信系统、天线、视频网络都是融合在飞机机体结构里的,不是造好飞机再塞个通信模块——机体结构本身就是天线,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一次成型,这才能保证性能稳定和飞行效率。”
“成本要低到什么程度?目标是把飞机价格打成汽车价,再把汽车价打成手机价。”刘若鹏解释了低成本的核心逻辑:“这不是给客户让利,而是改变行业应用模式。比如客户原本10亿预算只能买1000架飞机,现在能买1万架——1000架组网和1万架组网的效果完全是两个量级,这是量变产生质变,能让客户用同样的预算实现前所未有的应用效果。我们要通过低成本推动行业从‘单机应用’转向‘规模化组网应用’,这种变革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
卢致辉则聚焦规模化运营中的技术挑战,分享了科比特的实践经验:“第一是通信抗干扰,数千架无人机有数千个无线通道,空中与地面信号要统一调度、互不干扰,我们已经积累了成熟的测试方案和经验;第二是三维超范式管控,2000架飞机在空中是立体分布的,不仅要确保轨迹不交叉,还要同步管控飞机亮度、数据时间波动等多维度参数,这需要复杂的算法支撑;第三是编队与战术战法,早期我们缺乏经验,光启带来了先进的战术思路,直接反哺了产品开发。”
随后,各企业负责人披露了最新业务进展,从生产制造到市场订单,展现了产业链协同的“高效性”。
张建明则坦言,从合作启动到现在仅5个月,创益通就已经实现了无人机的小批量生产——这在传统跨界转型中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对于海外市场的具体情况,卢致辉给出了明确答案,目前海外需求主要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是中东、非洲、东南亚、南美区域。公司的合作对象是当地国家的平台型公司——这类公司能带来整个国家的产业链需求,订单规模非常可观。现在产品还没完全定型,就已经有海外客户来中国参观测试,单个客户的需求都不低于1000架,交付压力很大,但这也证明了蜂群无人机的市场潜力。
光启技术近期在乐山、内蒙古等地开展了外场试飞测试,完成了多架次极端环境测试,产品各项性能指标均达预期。
刘若鹏介绍,内蒙、乐山的极端环境试飞,就是为当前蜂群无人机产品做的测试,各项性能已经达标。“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精准对应客户需求’的测试开发阶段,计划2025年完成产品定型和销售模式确定,2026年正式启动量产。整个过程不是光启单独推进,而是和天穹动力、科比特一起,围绕客户需求同步优化产品和产能。”
当被问及“传统与蜂群无人机市场规模”时,卢致辉用“技术代差”概括两者的差异:“严格来说,蜂群无人机和传统无人机不是‘同类竞争’,而是技术代差。传统无人机相当于‘2.0版本’,大多是单独运行;蜂群无人机是‘3.0版本’,能实现组网协同。未来,无论是民用还是行业应用,规模化组网的蜂群无人机都会逐步替代单机应用,市场空间会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快速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