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9月居民短期贷款下滑明显,消费贷贴息提振效果并未显现,市场憧憬政策加码
①各地总体上未出现集中申请的状况。 ②可能会从更多方面来刺激消费,包括消费贷贴息。③对地方金融机构参与消费补贴持开放态度,前提是地方政府部分出资支持补贴。

财联社10月16日讯(记者 梁柯志)9月金融数据公布,当月居民短期贷款同比下降1279亿元,引发市场各界关注。

10月16日,某股份行零售业务相关负责人对财联社表示,消费贷贴息优惠经过一轮推广之后,不同地区市场反馈有差异,中部省会和多数二线城市在新能源车、电器等消费需求强于沿海城市和一线城市。但是各地总体上未出现集中申请的状况。

多位接受采访市场分析人士和银行业人士认为,消费贷贴息政策可能尚未完全产生效果,如果持续疲弱,不排除政策加码或扩围的可能。

9月正式落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规定,居民个人部分消费类贷款可申请1%的年贴息比例,即该部分消费贷成本可降至2.0%左右。实施机构包括18家全国性银行和5家消费金融机构,政策时间至明年8月31日止。

9月居民短期贷款连续三年走低

10月15日,央行公布9月金融数据,新增社融规模为35338亿元,同比少增2297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32686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金融机构口径)12900亿元,同比少增3000亿元,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39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居民端短贷拖累效应明显,9月新增规模仅为1421亿元,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背景下,同比再降1279亿元。

对此,中金公司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认为,9月居民短贷同比少增、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中长贷复苏可能由于居民早偿继续下降、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刺激,消费贷贴息政策初见成效,但居民短期消费信贷需求复苏不明显。

中信建投证券16日报告则认为,由于今年信贷投放节奏靠前,上半年信贷冲量明显,三季度信贷投放偏弱,导致对公、零售两端信贷均同比少增。

10月16日,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则认为,9月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421亿,同比少增1279亿,降幅在走扩,指向目前居民消费仍偏弱,前期政策可能透支需求。

不仅如此,华西证券报告显示,2025年9月居民短期贷款新增量已经连续三年下降,绝对数处于自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10月16日,一位大行深圳分行零售条线人士表示,消费贷贴息政策需要一定手续流程,对于年轻群体的吸引力较大,但对有购买力的人群而言吸引力较弱。此外,9月量不多与居民新增大宗消费标的和欲望不大也有关。

市场憧憬促消费政策继续加码、机构扩围

对于刚实施一个月的消费贷贴息政策,上述银行人士认为,需要一定时间来培育和促进,“政策效果才会更明显”。不过,经济大环境和居民消费信心复苏才是根本因素。

市场人士则倾向于政策加码的预期。

华西证券分析师刘郁认为,从与个人消费更为紧密的居民短贷数据来看,贴息新政对于扩内需的效果还不算显著,这也意味着提振消费可能还需更强力的支持性货币政策作为支撑,如进一步放松新增房贷利率下限或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

10月16日,某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财联社表示,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是大政方针,消费贷贴息是其中一环。如果社会消费增长继续疲弱,政策继续加码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可能会从更多方面来刺激消费,包括消费贷贴息。

该人士表示,在8月份消费贷贴息政策实施讨论中,对地方金融机构参与消费补贴持开放态度,前提是地方政府部分出资支持补贴。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9月初,杭州银行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地方银行不在本次享受中央贴息政策的银行名单内,但是消费贷和经营贷依然是城商行的主战场。该行透露,近期在向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希望呼吁推动地方财政部门能够出台类似贴息政策,支持城商行加快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的向好发展。

大金融 促消费举措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