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关权威专家解读称,从今年以来的情况看,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增长较快,主要还是与非银存款定期化、持有同业存单多增较多有关。②今年七八月份是政府债、专项债等各种债券发行的高峰期。而商业银行是政府债的购买主力,这导致一些银行有扩充负债规模的需要。
财联社10月16日讯 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如何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国家战略、润泽实体经济,是摆在所有金融机构面前的课题。
从实验室里的技术萌芽,到生产线上的智能制造;从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到老有所养的温度守护,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人保资产”)正以其独特的“耐心资本”方式,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五大领域进行着深度探索与实践。
科技金融:做“硬科技”的长期陪跑者
在上海市区的一座实验室内,一台来自节卡机器人的“协作机器人”正以0.1牛顿的微力精准完成精密元件的装配。0.1牛顿,约等于一枚一元硬币的重量,这一技术细节标志着中国在工业机器人精细力控领域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然而,时间回溯至2020年,节卡机器人正值从小批量生产向大规模产业化转型的关键瓶颈期。“我们面临的不只是资金问题,更是管理、流程和人才的综合挑战。”企业负责人回忆道。
转机来自于“人保资产-先进制造产业基金股权投资计划”,该股权投资计划通过投资先进制造产业基金,将资金用于被投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节卡机器人正是通过先进制造产业基金领投的C轮1亿元融资,实现了企业关键发展阶段的转型。更为关键的是,投资团队还组建了专项小组,为企业带来了数字化规划,推动了PLM、MES等系统上线,从内部流程上为企业“强筋健骨”。
财联社记者从人保资产了解到,该公司聚焦卡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加大保险资金对科技金融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投资于人工智能、进口替代、计算机、通信、5G、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领域。在风险可控、商业可行前提下,通过发行另类产品,有针对性地服务具有创新性和领先性的科技型企业。”人保资产表示。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北京翼辉信息身上。这家专注于工业操作系统研发的企业,其核心产品SylixOS是高端装备的“灵魂”。2023年,先进制造产业基金先后两轮共投资2.05亿元,支持其技术迭代。如今,SylixOS已成为国内唯一具备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实时操作系统,在高铁控制系统、航空航天等高安全场景中替代国外产品,并与国产芯片构建起自主生态。
除此之外,人保资产还通过金融工具创新,为科技企业拓宽融资渠道。2025年4月设立的“人保资产-中关村科技租赁1号资产支持计划”,以其最长可达10年的期限,精准匹配了科技企业的长周期资金需求。新疆一家人工智能企业通过此计划,以售后回租方式盘活了训练服务器等资产,及时获得了发展亟需的低成本资金。
今年,人保资产还发行了公司首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组合类产品,以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自主创新指数成分股以及公司股票精选池为投资标的,也标志着公司完成了在科技金融领域产品策略的重要布局。
绿色金融:让“双碳”目标可衡量、可投资
在厦门,地标性商业综合体华润万象城正悄然进行着一场节能变革。通过人保资产发起的资产支持计划,这座商业体获得了资金支持,用于持续优化能源管理系统。评估数据显示,该项目每年可节能8860.4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96万吨——这相当于超过100万棵树木一年的碳汇量。
将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投资标的,是人保资产绿色金融实践的核心。公司不仅建立了贯穿“治理层-管理层-执行层”的绿色金融治理体系,更将ESG因子嵌入股票估值模型,将低ESG评分主体纳入限投清单,通过投资交易系统进行刚性管控。
在这一体系下,人保资产的绿色投资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并落地了业内首单“双碳”主题组合类资管产品、系统内首支量化ESG指数产品等多个创新案例。数据显示,2020—2024年,系统内受托保险资金服务绿色金融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2%。截至2025年6月底,人保资产受托系统内资金投资绿色金融较年初增长14%。
保险资金特有的“投资+投行”“一级+二级”市场联动的能力,使其能够为绿色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
普惠金融:从田间地头到高速通衢的金融赋能
在黑龙江省桦川县,人保资产引入的帮扶资金正改变着传统的农耕方式。双兴村的无人智慧农场里,无人拖拉机、植保无人机在信息系统调度下精准作业。与此同时,“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投入项目”采购的负压救护车,为当地百姓筑起了生命防线。
而在经济活跃的粤港澳大湾区,另一项创新正在发生。2025年7月,人保资产作为计划管理人成功设立了广明高速持有型不动产ABS,规模达25.30亿元,创2025年持有型不动产ABS市场单一项目发行规模最高纪录。
这条连接佛山高明区的交通“主动脉”,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盘活,吸引了包括保险、银行、信托在内的多元长期资金。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鲜明的“权益属性”——产品机制设计上进一步突出“资产信用”和“共担损益”的权益导向,投资者可通过持有人会议等机制参与项目公司重大决策,真正实现投资者与资产运营效益深度绑定。这不仅是保险资管公司业务模式的实质性突破,更是优化实体企业融资结构的创新实践,引领了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的最新趋势,为险资深度参与交易所多层次不动产证券化市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人保样本”。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夯实社会保障与运营底座
在养老金融领域,人保资产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拓展服务边界。2024年底成功发行的“人保资产-人保寿险保单质押贷款1期ABS”,创新性地将保单质押贷款债权转化为可投资资产,既提升了保险资金的运用效率,又间接支持了个人养老金体系的完善。
数字化则为人保资产的所有业务装上了“智慧引擎”。公司自研的“产业债智慧预警分析系统”建立了业界首创的流动性子模型,能够提前识别潜在风险;“新一代量化风控系统”实现了80%以上自研成果,大幅提升风险动态感知能力;智能文档审核系统每年可节省业务专家约3000小时的检查时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研一体化业务系统”,这一全景矩阵式平台汇集了1100多个投研指标,建立了170多个研究模型,能够精准归因不同投资环节的收益贡献,将研究成果的价值量化、可视化。
从支持一台机器人的技术突破,到赋能一条高速公路的效能提升;从精准计量一个商业体的碳减排,到优化内部一份文档的审核流程——人保资产的实践表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既需要服务国家战略的宏大格局,也需要赋能微观个体的精细操作。在这个过程中,保险资金特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与综合性,正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不同可能。
(来源:浦东区委金融办、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