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直击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融资寒冬渐退 创新药竞逐长期的价值增长是关键
①在全球生物医药一级市场融资收缩的背景下,国内的一级市场有望迎来实现双位数增长,中国开始逐步走出寒冬;
                ②近年来企业融资使用策略已显著转变,资金更多投向医药早期临床研发与商业化落地环节,投入厂房建设等固定重资产的比例已不足10%,药企们纷纷以“豪赌”姿态押注创新。

《科创板日报》10月16日讯(记者 史士云)“创新药企的发展需回归初心,其所有战略叙事的核心终须落于优质产品。当下行业正处于从估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关键节点,这一转变对创新药企提出明确要求:企业在从立项到研发推进的全流程中,必须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核心目标,打造具备稀缺性价值的产品,要做‘源头创新’而非‘跟随创新’。” 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在日前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之“上海生物医药投融资峰会”上表示。

历经十年转型,中国创新药产业已逐步迈入收获兑现期。当前,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稳步上升,出海交易屡爆大单。但机遇背后,如何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持续产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实现长期稳定的价值增长,已成为行业下一阶段的核心课题。

资金精细化规划成企业重要命题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发生显著转变,资本机构在决策时更趋谨慎与理性,把“钱袋子”捂得更紧了。

根据动脉网统计数据,2024年国内医疗健康产业一级市场共完成 811笔融资交易,较2023年同比下降37.6%;融资总额达73亿美元,较2023年同比减少33%。这已是自2021年行业融资规模触顶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连续第三年的融资进入下滑通道。

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合伙人、上海生物医药创新转化基金总裁郭秋杉在会上还谈到:部分中型的Biopharma在融资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挑战,其投前估值与融资金额均呈现出萎缩态势。这一现象与2021年资本热潮退去后,2022年-2023年出现市场情况高度相似。

“通常在资本热潮过后,那些早期估值偏高的企业,进入临床中早期阶段时融资难度会大幅增加,且融资间隔期较此前延长了约一年。这意味着这部分中型Biopharma需提前储备更充足的资金,以满足未来两到三年的运营与研发需求。”

在此背景下,行业对于2025年的一级市场能否逐步走出“猫冬”、迎来“初春”,抱有了更多的期待。

对此,郭秋杉表示,今年,中国二级市场呈现强劲修复与复苏态势。与此同时,在全球生物医药一级市场融资收缩的背景下,国内的一级市场有望迎来实现双位数增长,中国开始逐步走出寒冬。

但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融资门槛的持续提升,这就对尚未实现盈利的企业构成了显著挑战,尤其是创新药企因“高研发、高投入、高消耗”的特性,所面临的压力更为突出。

“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在当前环境下,国内仍有创新药企能持续获得资本机构的信任与资金投入,这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也正因此,如何高效运用从资本市场获取的融资资金,将资金精准转化为研发推进与价值创造的核心动力,已成为我们创新药企业需重点考量的问题。“邹建军说道。

天泽云泰创始人赵小平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其表示:创新资产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根基,缺乏这一基础,便难以吸引资本机构‘你情我愿’地双向奔赴。同时,高效运用资金并确保现金流稳定,是公司运营过程中需优先考量的关键决策。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企业融资使用策略已显著转变,资金更多投向医药早期临床研发与商业化落地环节,投入厂房建设等固定重资产的比例已不足10%,药企们纷纷以“豪赌”姿态押注创新。

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同花顺数据显示,A股创新药概念板块研发投入累计超433亿元,其中超120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实现了同比增长,有6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均超10亿元。其中,素有“烧钱一哥”之称的百济神州更是无出其右,以72.78亿元的研发费用高居榜首,该金额足以建造两个“鸟巢”(建造费用约34亿元)。

BD交易风向有变

2025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BD交易展开了一系列的精彩叙事,恒瑞医药(600276.SH)、三生制药(01530.HK)、石药集团(01093.HK)等与MNC达成的标志性合作事件,不仅引爆了行业关注,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创新药资产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和声量。

热流涌动之下,BD交易也呈现了新的特点,据郭秋杉介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过往BD交易多由肿瘤领域驱动。如今,不同疾病领域的潜力正逐步显现,其中心血管代谢、自免等方向表现尤为突出。但同时还要看到,目前国内在生物技术复杂度较高、开发难度较大的适应症领域,尚未出现相关优质资产。

此外,在交易偏好上,以MNC为代表的资本方,为了降低交易风险,在进行投资布局时更倾向于选择晚期阶段甚至已上市的项目,以此把控投资安全性。

出海力量上,大型的Biopharma已成为今年国产创新药出海的主力。相比之下,Biotech在出海进程中则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这也为Biotech带来启示,面对具备资金实力雄厚、适应症布局广泛、临床开发效率高及商业化能力强的大型Biopharma,唯有打造更具差异化与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BD交易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取更多收益。

而另一方面,不同于作为买方的MNC仅以产品价值为核心的导向,与生物医药企业强绑定的投资机构也有一套自身的逻辑。

正心谷医疗合伙人谢榕刚表示:“我们的投资逻辑始终坚持以企业家为核心。这就如同驾驶汽车,企业家作为主舵手,负责把握发展方向、掌控推进节奏并做出关键决策,我们会充分尊重并全力支持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更愿以‘副驾驶’的角色,提供更多协同支持与决策参考。”

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周燕表示:“相较于市场聚焦生物医药企业的‘轻资产’属性,但对浦发而言,更关注企业的‘重资产’。生物医药企业在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后,对固定资产及管线布局的投入需求会逐步显现。而步入上市资本化阶段时,也常需通过关键环节的并购整合助力发展。”

不管是金融资本机构对企业资产布局的关注,还是企业自身在行业竞争中寻求更多突破,不同视角的探讨最终都指向国内的生物医药还需要蹚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对此,邹建军给出了具体方向:企业应瞄准全球 FIC/BIC目标,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发力下一代生物药、细胞疗法等前沿疗法研发;构建投向全球布局的“坐标系”,从研发立项阶段就统筹规划全球市场布局与注册路径,搭建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体系,通过自主出海或建立稳固伙伴关系拓展全球版图;从单一产品跃升为平台型组织,打造能持续产出创新管线的技术平台,不断强化平台韧性以抵御单一产品失败风险,同时构建核心技术壁垒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并秉持开放合作理念赋能生态伙伴协同发展。

创新药 生物制药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