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年内118张投行罚单超经纪!还有保代被保荐项目送上法庭
①截至目前,已有31家券商累计收到118张投行罚单,年内还出现首个保代被保荐项目移送法庭的情形;
                ②从年内券商投行罚单来看,呈现全链条处罚、“一案双罚”、过往违规行为追溯力度加大等特征;
                ③随投行业务罚单的增加,对中介机构声誉、经营评级及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均形成深刻约束。

财联社10月15日讯(记者 赵昕睿)迈入四季度,监管对券商投行业务的监管风暴仍在持续升级。

易董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包含持续督导业务在内的投行业务罚单已达118张,从数据维度或可观察到两大核心趋势。

其一,投行业务已成监管重点领域。从行业整体罚单分布来看,截至目前,券商各类罚单总量已达313张,其中,投行罚单占比高达37.3%。这一比例较去年同期的20.76%有所提升,直观反映出今年以来投行业务领域的监管力度显著加强,罚单数量呈明显上升态势。

其二,投行业务罚单的数量规模已超越经纪业务。当前 118 张投行罚单的数量,较经纪业务罚单多出 49 张。从罚单结构来看,投行领域的机构罚单为38张,从业人员罚单数量为80张;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减少16张、增加6张。两年来,从业人员罚单数量始终占据多数。

其次,从交易所处罚情形来看,年内已下发42张投行罚单。其中,深交所出具 27 张,上交所出具 11 张,北交所出具 4 张。近期备受市场关注的一起案例是,东方证券及相关人员因在投行业务中未勤勉尽责,被北交所出具警示函。

在处罚情形方面,“尽职调查不充分” 问题尤为突出,多家券商因在投行业务开展过程中未能做到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而收到罚单。整体来看,当前投行业务监管已呈现 “全链条问责” 趋势,“一案双罚”正逐步成为行业监管常态。

从年内投行业务开展与处罚程度来看,相比以往,不少案例警示意义与行业参考价值更为突出,且进一步凸显监管对过往违规行为追溯力度加大的特点。其中,国元证券一名保代因曾负责的保荐项目涉嫌两项犯罪事项,已被移送法庭,或为年内首例;东海证券、渤海证券、东吴证券等3家券商,则因过往项目存在违规情形,在被没收相关业务收入的同时,还被处以罚款。

年内已现118张投行罚单

据易董数据统计,截至10月14日,2025年以来,已有31家券商累计收到118张投行罚单。较去年同期相比减少79张。尽管数量同比下滑,但在行业整体业务处罚类型中占比却呈上升态势,已从去年同期的20.76%攀升至37.3%。

从年内受罚券商名单来看,年内包括长江证券承销保荐、中信建投、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国融证券、国元证券、东海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五矿证券、华泰证券、中航证券、国投证券、华福证券、民生证券、东方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方正证券承销保荐、浙商证券、华林证券、德邦证券、东兴证券、国金证券、中金公司、中泰证券、西南证券、渤海证券、招商证券、华安证券、华英证券、东吴证券等31家券商收到投行罚单。

罚单数量分布上,中信证券以10张罚单居首,海通证券(现为国泰海通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国元证券、五矿证券等机构罚单数量也居前。整体来看,在31家收到投行罚单的券商中,有18家遭遇 “双罚”,占比超过一半。

数据统计中需说明的是,由于部分券商因保荐项目的节点发生在未完成合并事项之前,因此罚单统计名称均以项目保荐时对应的券商名称为准,确保数据追溯的准确性。

投行罚单呈现出新特征

2025年以来,券商投行罚单逐步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一是全链条处罚正成为常态。与以往相比,今年监管部门对券商投行的处罚不再局限于单一项目或某个环节,而是全面覆盖业务全流程。从质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内控流程不规范,到尽职调查不充分、项目收费不规范等,各类受罚原因集中暴露了部分券商在投行业务运作中存在的系统性缺陷,监管对业务流程的穿透式监管力度显著提升。

二是“一案双罚”机制全面落地。当前。监管不仅对涉事券商机构进行处罚,更会对投行分管高管、质控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 “关键少数” 责任人员同步问责。通过 “一案双罚” 的模式,监管层进一步强化了机构与从业人员的双重责任意识,推动合规责任从机构层面传导至个人层面。

三是过往违规行为追溯力度加大。今年监管部门已出现对多年前违规行为追责的案例,例如证监会年内出具的第一起投行罚单,便直指东吴证券两起历史违规事件,分别涉及5年前的国美通讯、11年前紫鑫药业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项目违规。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监管 “有责必问、问责必严” 的决心,无论违规行为发生时间多久,只要存在问题均会被依法追究。

从年内累计的 118 张投行罚单来看,多起案例因处罚力度突出引发行业关注。其中,国泰海通证券的贾超、陈金科,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的吴杏辉、雷晨,国金证券的程超、宋乐真,国元证券的马志涛、徐明等8名保代,因尽职调查不规范,被处以一定期限内不接受签字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信息披露文件的处罚,对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形成直接约束。

此外,东海证券、渤海证券、东吴证券3 家券商的罚单同样值得关注。这 3 家机构不仅被没收相关业务收入,公司及涉事相关人员还被一并处以罚款。

投行罚单深刻影响着券商与从业人员

在监管持续加码、引导证券公司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业务罚单的影响正不断延伸,对中介机构声誉、经营评级及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均形成深刻约束。

今年9月,证监会向券商通报2025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全行业参评公司共107家(母子公司合并评价),这也是自2025年8月《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修订后的首次评价。今年分类评价工作将持续合规状况作为扣分核心,将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各类境内外子公司、董监高和主要业务人员等各类主体,以及行政处罚、立案调查、监管措施、自律措施等各类情形全面纳入评价范畴。

从罚单业务类型分布来看,以往经纪业务一直是罚单集中领域,但 2025 年以来这一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据易董数据统计,今年投行业务罚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数量较去年同期显著上升;二是截至目前,投行业务罚单数量已超越经纪业务,成为当前券商各类业务中罚单最多的领域。伴随投行业务罚单的增加,对券商分类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也在持续加深,进一步倒逼券商强化投行领域合规管理。

除了影响机构评级,罚单与分类评价的挂钩也对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形成更强约束,尤其在保代管理方面。随着保代负面评价公示机制完善,中证协于2024年9月20日发布修订《证券公司保荐业务规则》通知,新增保代分类名单D(暂停业务类),为保代执业行为划定了更严格的红线。

截至目前,已有14名保代被记入D类名单,涉及9家券商。2025年以来,东吴证券、广发证券、财信证券、国金证券、东海证券等多家券商保代均已进入该名单。

更关键的是,无论保代后续是否更换注册机构,负面记录均会持续跟踪,使得“申报即担责”的要求进一步延伸落实到具体执业个人,推动保代增强履职意识。

券商动态 A股监管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