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腾讯启动首届青云奖学金,获奖者每人总支持高达50万元,包括20万元现金奖励和30万元云异构算力资源; ②在AI成为产业竞争底层变量的当下,大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加速下沉,从算法工程师扩展到科研端的博士、研究员乃至高校实验室。
《科创板日报》10月14日讯(记者 张洋洋)今日,腾讯正式启动首届青云奖学金,预计将评选出15位优秀学子,每人总支持高达50万元,包括20万元现金奖励,用于支持科研和个人发展;30万元云异构算力资源,用于支持GPU使用。
不同于传统的校园招聘或实习项目,腾讯把“青云奖学金”定位为“寻找顶尖技术人才”,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该奖项面向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在读、具有中国国籍的硕士或博士生,优先考虑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及交叉学科方向。
腾讯招聘全球负责人罗海波称,“青云奖学金设立的初衷,正是为了践行‘为更值得的探索’这一理念,支持最具天赋和热情的青年学者,去追逐那些大胆的、前沿的、具有长远影响力的科研方向”。
事实上,“青云奖学金”是腾讯“青云计划”的延伸。早在2023年,腾讯将对技术人才的招聘升级为“青云计划”,面向全球招募顶尖学子。而此次奖学金计划的落地,意味着腾讯正在将人才布局进一步前移,直接进入科研人才的早期培养阶段。
上周,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罕见公开露面,在上海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俞勇共同发起成立“知春创新中心”,旨在培养出能够推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进步的顶尖创新人才。该中心被视为字节在科研人才布局上的重要信号。
今年5月,京东也启动TGT-顶尖青年技术天才计划,遴选机器学习、多模态大模型、空间与具身智能等方向人才,并配备行业顶级的薪酬回报和全面的福利关怀,且薪酬不设上限。
“过去几年,大厂争夺的是应用人才,现在他们更希望掌握原始创新的入口。”上海一名国资基金知识产权投资运营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AI大模型、具身智能、AI for Science等领域的发展,目前高校科研与产业的界限日益模糊,掌握核心算法与原创突破能力的博士、青年学者,成为企业布局未来的关键。
上述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其所在的基金也已覆盖本地多个高校,争取能够对高校的科研项目“投早投小”。企业的逻辑,不再只是“用人方”,而是以资金、算力、数据和场景资源的提供者身份,嵌入科研创新链条,它们正试图通过建立奖学金、共建实验室、支持科研创业等方式,提前锁定AI时代的核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