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我与浦东共成长”系列报道|从“0”到“N”:浦东科技金融如何“全生态”滋养科创企业?
浦东的科技金融并不是“一次性支持”,而是一种长期的赋能与陪伴。

财联社10月11日讯 自2018年在浦东成立以来,燧原科技便聚焦专注人工智能云端算力领域。从初创期突破核心技术壁垒,到推出首款云端训练芯片“云燧 T10”实现商业化落地,再到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泛互联网、智算中心、智慧金融、自动驾驶等多个行业和场景,浦东科技金融体系正为这类科创企业打造“从0到1再到N”的发展沃土。

“作为扎根浦东的硬科技企业,我们深刻感受浦东科技金融体系对硬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赋能。”燧原科技产品市场总经理陈超在日前接受采访时,揭示了浦东科技金融赋能半导体企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从企业发展需求来看,科技金融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资金支持,更在于构建“资金+生态+场景”的立体化支持体系。

在这片沃土上,越来越多像燧原科技这样的科创企业,正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突破技术壁垒、抢占产业高地,为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效动力”。可以看到的是,在半导体行业研发周期长、投入高、风险大的行业特性下,科技金融正从单一资金供给转向全生态赋能,成为科创企业穿越长周期的核心动力。

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

一款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期间需持续投入数亿元资金用于人才研发、流片测试及市场验证,这对初创型科技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挑战。而燧原科技在发展过程中,便借助浦东科技金融体系,打通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

“在算力产品从开发到量产的过程中,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投入资金量都是非常大的。”陈超直言,从资金保障到人才留存,再到产业生态协同,正是浦东构建的科技金融生态,让企业得以专注技术突破,并将技术反哺产品从而落向市场。

在资金支持上,科技金融组合拳成为核心产品加速量产落地的关键。据陈超介绍,企业研发往往面临投入大、周期长的压力。他以燧原科技算力产品研发为例,讲述了科技金融如何化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生产与保供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要点,不同于以往开发商业产品,还需要做风险备货。”陈超解释,备货成本存在远超预期的可能性,“有时可能需要几个亿甚至上十亿的资金规模需求,这对企业正常流水和正常资金支持有非常大压力”。

就在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时,浦东的科技金融“组合拳”及时介入。在陈超看来,算力产品顺利完成迭代,正是科技金融“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的体现。从股权融资到贷款支持,再到贴息政策,“这些‘组合拳’的金融方案,不仅是在推出新一代产品方面,也包括在风险备货方面,都给了我们非常大的一些资金支持。”陈超补充道。

事实上,浦东科技金融的赋能作用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更延伸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关键环节,其中人才保障便是重要一环。

人才是半导体企业的“核心资产”,而浦东推出的“人才贷”、“购房补贴”等政策,为企业留住了关键力量。陈超表示,这些政策帮助科技企业吸引并留住了一批优秀的芯片工程师,这为企业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保障,“这也使得像燧原科技这样的一些芯片科技企业,能够更长远的、更稳定地拥有我们的核心资产。”

更让企业受益的是浦东对产业生态协同的建设。“浦东一向注重产业生态协同建设,通过搭建各类对接平台、对接会议,让科技企业能与上下游、科研机构形成高效联动,更好实现‘研发+产品+场景’的商业化闭环。”陈超强调,这种全生态支持,让浦东科创企业能够专注技术研发突破,避免“融资难、转化慢”的老路和弯路。

“浦东科技金融在成果转化中的创新实践,为我们芯片企业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陈超如是说。

构建“技术、资本与产业”的协同机制,破解“技术孤岛”等难题

科技金融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然而,随着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单一的支持模式或局部的改进已难以满足全面、高效转化的需求。因此,在谈及科技金融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深化方向时,陈超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协同机制。

在陈超看来,科技金融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构建“技术-资本-产业”的协同机制,进一步破解“技术孤岛”、“场景缺失”、“生态薄弱”等问题。具体可从四方面推进:一是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二是引导资本聚焦长期价值,三是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四是优化应用场景落地机制。

其中,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有着重要意义。“可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专项补贴等方式,支持建设面向全行业的公共技术平台,如算力中心、中试基地、检测认证实验室等。”陈超解释,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专项补贴等方式建设,“能让我们这种类型的科创企业持续性发展自身技术,并且拿到相关的认证,能够大大降低科创企业成果转化的硬件成本和技术门槛。”

除了支持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外,引导资本聚焦长期价值,解决“资本退出期与企业长周期”的冲突,是另一大方式。陈超坦言,芯片企业研发周期长,而一般资本有固定退出期。浦东通过“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政策导向,鼓励创投、产业基金深度参与成果转化的更多阶段,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则能让“纸上技术”加速向“产业产品”转化。“浦东、上海市政府有很多牵头沟通机制,使得我们能够与产业链合作伙伴、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融合。” 陈超分享了一个案例:此前的科委项目中,燧原科技将高校的高精尖技术与企业的工程化优势进行了结合,“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方式,能够把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高精尖技术与企业实际在产业发展或产品发展里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让‘纸上技术’更快推向产业链。”

此外,优化应用场景落地机制,能够形成“技术验证-市场反馈-产品升级”的产业闭环。

“企业永远需要生态和场景。”在陈超看来,通过联动政府、行业协会开放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金融信创等领域的示范项目,可以让新技术在真实场景中迭代优化,形成“技术验证-市场反馈-产品升级”的产业闭环,“这对企业来说是更快的、更健康的循环;对于社会来说,能够提供更多元的一种生产模式,并且帮助我们企业与场景之间或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做更多的融合。”

如今,燧原科技的历代算力产品已在多个领域落地应用,而这只是浦东科技金融赋能科创企业的一个缩影。正如陈超所言,浦东的科技金融并不是“一次性支持”,而是一种长期的赋能与陪伴。

(来源:浦东区委金融办、财联社)

科创板最新动态 创投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