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李开复,就当前人工智能投资是否过热、AI智能体发展、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机遇等话题进行了对话。 ②李开复认为,大模型应用的爆发会带来推理芯片需求的更大增长。此外,他认为具身智能是特别适合中国的一个业务,因为它把中国的供应链和硬件的优势能够结合进来。
《科创板日报》10月10日讯(记者 李明明)8月26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以来,国内端侧大模型领域的首笔公开融资亮相。
《科创板日报》记者独家获悉,面壁智能近期已完成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北京市属国有投资平台“京国瑞”(北京京国瑞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市场化创投基金“米聚合基”等共同参与,数亿元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大端侧大模型研发力度及推动商业化进程。
与AI行业普遍追逐“规模越大性能越强”的规模法则(Scaling Law)不同,面壁智能选择的技术路径是聚焦“知识密度”,即“用更少的参数实现更强的能力”。
已在汽车、手机、PC及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规模化落地
面壁智能成立于2022年,专注大模型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创始团队出身于清华系,来自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此前曾任职于知乎的李大海,于2023年出任面壁智能CEO。另一名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刘知远,则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
端侧大模型是指部署在本地终端设备(如手机、PC、汽车、机器人、IoT设备等)上运行的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与依赖云端的传统大模型不同,端侧大模型可以本地运行,无需联网,推理过程在设备本地完成;其参数较小,通过模型压缩(如剪枝、量化、知识蒸馏)实现轻量化;并且适配性强,可在资源受限的设备上运行,如手机、车载芯片等。
李大海此前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司从2023年年底就开始转向端侧AI,因为团队发现,大模型的支配性规律除了Scaling Law之外,还有Densing Law(即模型能力密度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
“2024年下半年,行业突然形成新共识,更高知识密度的小模型和端侧智能,成为大模型发展的新阶段。”
在端侧AI的商业化布局上,面壁智能进展迅速。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面壁智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模型谱系,其 MiniCPM高效端侧模型目前已在汽车、手机、PC及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规模化落地,与吉利、长安、大众、华为等知名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商业化进程走在行业前列。
9月17日吉利AI科技大六座旗舰SUV银河 M9全球上市,即搭载了面壁智能的VLA多模态模型,打造全新的人车交互体验,成为该车型的一大亮点。
一位大模型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将模型直接部署于终端设备,不仅能大幅压缩数据传输链路,显著降低AI的响应延迟,让实时对话、即时分析等场景从“流畅”走向“无感”;更重要的是,它能将个人数据的处理与存储限制在本地,从源头规避云端传输与存储的安全风险,为医疗、金融等敏感领域的智能化应用筑牢隐私防线,最终构建起体验与安全兼备的未来智能产品生态。
北京国资领投
本轮投资方北京市属国有投资平台“京国瑞”,是北京市国资委下属一级企业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公司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3亿元。
目前,京国瑞管理公司基金管理总规模逾5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超200亿元,共管理7只基金,其中4只基金处于投资期,投资领域涵盖信息产业、机器人产业、先进制造、能源环保、半导体、医疗健康以及国资国企改革等领域。
《意见》在“加快实施的重点行动”中,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强调应“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实现“万物智联”,打造涵盖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与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产品生态,构建一体化全场景智能交互环境。
在这一政策推动下,“端侧大模型”市场随之升温。面壁智能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业企业。今年5月,面壁智能完成一轮数亿元融资,由洪泰基金、国中资本、清控金信和茅台基金联合投资。成立以来,面壁智能共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知乎、智谱 AI、春华创投、华为哈勃、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