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现货白银价格也在隔夜一度最高升至了49.54美元,大有立马将挑战50美元大关的态势; ②在历史上,现货白银价格此前还从未突破过每盎司50美元大关……
财联社10月9日讯(编辑 王蔚)刚刚过去的9月,信托市场呈现出“非标回暖”与“标品遇冷”的鲜明分化局面。
财联社据第三方机构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以下简称“用益信托”)数据梳理,受季节性因素影响,9月非标信托成立数量环比增长7.64%,成立规模环比增长22.65%;而由于市场动荡,9月标品信托发行1299款,环比下降13.75%,发行规模环比骤降26.52%。作为市场主力的固收类、权益类及混合类产品的发行数量均大幅下滑。
非标市场季末冲量结构性回暖,标品嵌入拉低收益率
今年9月起正式实施的信托预登记新规,为行业长远发展定下基调。新规要求,自2025年9月1日起,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将不再接受底层为单一融资方的信托预登记。
这一规定从源头上限制了传统“类信贷”业务,强制要求资产管理信托必须进行组合投资,推动信托公司从融资通道向真正的资产管理机构转型。
用益信托指出,这一变革已开始影响产品设计,信托公司纷纷推出“非标+标品”或“非标+非标”的组合类产品,而收益相对较低的标品资产的嵌入,正逐步拉低产品的整体收益预期。
尽管长期转型方向明确,但9月的非标信托市场却呈现出显著的短期回暖态势。用益信托统计数据显示,9月非标信托产品已披露成立数量环比增长7.64%,已披露成立规模环比大幅增长22.65%。这一逆势增长主要受季节性因素驱动,部分非标信托产品在季末集中成立。
从具体领域看,基础产业和非标金融领域构成了绝对主力,两者合计占比超过九成。其中,9月基础产业类信托成立规模环比增加18.55%,规模位居各类之首;非标金融类产品则成为当月增速冠军,成立规模环比飙升48.95%,这主要得益于信贷资产受益权转让业务在季度末银行调整信贷规模、盘活存量资产的需求下大幅放量。
虽然成立规模增长显著,但是,9月非标信托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降至5.03%,环比下降0.13个百分点。用益信托分析,这既是组合投资新规下产品结构变化的结果,也受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社会融资成本整体下行的直接影响,叠加“资产荒”背景下优质高收益资产供给收缩,共同压制了收益空间。
此外,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最新版《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对信托公司固有资金投资非标信托做出限制,禁止投资自己旗下发行的涉及非标的产品,如果委外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涉及非标,投资金额也不得超过净资产余额的30%。
资本市场波动,标品市场遇发行寒流
与非标市场的回暖形成强烈反差,9月标品信托市场遇“寒流”,产品发行数量与披露规模双双显著下滑。用益信托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9月标品信托发行1299款,环比下降13.75%;已披露发行规模环比骤降26.52%。作为市场主力的固收类、权益类及混合类产品的发行数量均大幅下滑。
成立市场同样表现萎靡。9月标品信托成立数量环比下降4.75%,但更能反映市场热度的已披露成立规模环比降低40.12%,表明单只产品的募资规模大幅收缩。
用益信托认为,标品信托的遇冷与底层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直接相关。股票投资类信托成立数量锐减,根源在于9月A股市场呈现“深V”震荡格局,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削弱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托公司也因此主动放缓了产品发行与成立节奏。相比之下,债券投资类信托虽然成立数量微降,但市场占比逆势上升,显示出在震荡市中,其风险可控、流动性好的特点仍能吸引部分稳健型配置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