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只新股将陆续挂牌,哪些值得重点关注? ②港股周二因中秋节翌日休市,国庆假期港股通如何安排?
财联社10月6日讯(记者 陈俊兰)“港交所的钟越敲越响了!”这句话正在不断被验证。9月30日,紫金黄金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作为紫金矿业继2003年H股上市、2008年A股上市后的第三次重大资本运作,紫金黄金国际定的上市标志着企业全球化战略迈入全新阶段,也成为今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市场热度的生动注脚。
Wind数据显示,香港市场前三季度共有68家企业上市,同比增长47.83%;合计募资总额高达1823.97亿港元,同比激增222.16%,创下202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稳居全球新股市场榜首。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彰显四大特征。
一是中资券商扮演主力,主导市场格局。在各家券商保荐表现方面,正如中信建投证券董事长刘成此前所言,中资券商在香港已从昔日的“参与者”蜕变为如今的“主力军”。无论是在保荐数量还是承销规模上,中资券商均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港股IPO市场的核心力量。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紫金黄金国际上市,中信证券与摩根士丹利共同担任联席保荐人、全球整体协调人,中资券商在大型矿业企业境外上市项目中的专业能力再次得到印证。
二是A+H上市火热,巨头项目云集。年内已有5家企业募资额超过100亿港元,占据了前五大IPO席位。其中有4家均来自A+H,宁德时代募资超过410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项目;恒瑞医药、三花智控以及海天味业的募资总额也均在100亿港元以上。
三是基石投资者深度参与,认购比例居高。基石投资者方面,共有57家公司引入了基石投资者,平均基石占比达到83.82%,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对港股新股的坚定信心。此外,龙头企业对基石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高于非龙头企业,其中,基石投资者最多的两家企业分别是紫金黄金国际(29家)和宁德时代(23家)。
四是上市首日表现稳健,投资者获得感强。多数新股上市首日实现上涨,平均首日回报率显著为正,仅16家破发,破发率低至23.52%,为近三年最低水平,为打新投资者带来了可观收益,进一步巩固了港股IPO市场的吸引力。而最近一周内,紫金黄金国际上市当日即高开,截至中午收盘较发行价上涨60.78%,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截至10月3日收盘,紫金黄金国际上市后股价累计涨约90%,同期西普尼、博泰车联也分别实现4.6倍、50%以上的累计涨幅,成为港股新股赚钱效应的典型代表。
此外,港股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还在持续显现。截至目前,还有298家企业正在排队上市中,计划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的队伍也在继续壮大。LiveReport显示,今年以来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还未上市的A股公司累计达到78家。
中资券商比拼港股IPO
港股市场作为全球金融高地,历来是券商必争之地。近年来,中资券商在此表现日益抢眼,正加速争夺市场份额。
从保荐数量来看,中资券商已占据明显主导地位。2025年前三季度,中金国际以24单稳居榜首,中信证券(香港)以18单位居次席,华泰金控(香港)完成13单,亦表现不俗。相比之下,外资大行如摩根士丹利亚洲和高盛(亚洲)分别仅有9单和6单。中资券商在数量上明显领先。
尽管中资券商在数量上领先,但港股市场仍为高度竞争的“红海”。从数据看,尾部券商保荐数量有限,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港股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在成为多家券商拓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推力。
华北地区某中型券商向记者透露,为强化境内外投行业务协同,公司已建立多维度联动机制。如在月度例会、年度会议中安排母公司投行委和香港同事共同参会,加强工作和项目信息共享;投行业务培训会邀请香港同事授课,进一步加强国际业务了解;境内外投行进行人员的轮岗交流,提升合作推动业务的意识。
前不久的10月3日,国联民生证券宣布香港子公司正式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取得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公司表示,将以此为契机,重点构建三大业务线:一是证券承销业务,依托专业团队为企业提供股票、债券等产品的发行与承销服务;二是销售交易业务,为客户提供证券买卖及衍生品交易执行服务;三是资产托管业务,为机构客户提供证券存管及相关运营支持。通过整合这三类业务,公司计划打造“承销-交易-托管”一体化服务平台,强化跨境服务协同效应。
记者了解到,除传统IPO保荐外,中资券商正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强化整体竞争力。在并购重组、资产管理和机构经纪等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服务体系。
78家A股公司递表港交所
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重要桥梁,香港资本市场始终在全球投融资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上市动态也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随着2025年三季度收官,港交所新一轮上市申请的整体图景逐渐清晰。
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30日,今年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且尚未招股或上市的公司共计298家,其中5家公司已通过港交所聆讯。
近年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持续活跃。据统计,2024年内地企业在港交所IPO数量中占比已突破九成,成为港股新股发行的绝对主力。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港交所在上市制度灵活性、审批效率及板块创新方面的持续优化。例如,其近期推出的“科企专线”机制,为特专科技公司与生物科技企业开辟了更便捷的上市通道,并支持保密递交申请,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排队上市的队伍中,不乏来自A股市场的知名企业。LiveReport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78家A股公司递表港交所,其中包括立讯精密、牧原股份、赛力斯、胜宏科技、百利天恒等12家市值超千亿元的行业龙头。这批企业的集中赴港,不仅反映出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优质企业的强大吸引力,也预示着“A+H”双平台战略正成为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选择。
港股在四季度是否值得期待?
历史数据显示,港股市场在四季度通常表现较好,这种“年末效应”与资金布局次年预期、政策窗口期等因素相关。
此外,港股当前仍是全球主要市场中的“估值洼地”,恒生科技指数的估值水平仅为纳斯达克指数的一半左右。从资金流向来看,2025年以来南下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达10842亿元,远超前几年同期水平,创近年来新高。
方正证券在研报中明确表达了对港股行情的乐观态度。该机构指出,当前时点来看港股上涨行情仍未结束,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以恒生科技为代表的低估值品种补涨机会。方正证券进一步分析认为,目前市场正处于经济下行的尾声阶段,叠加政策利好的不断释放,A股与港股市场信心已显著回升;同时南下资金仍在持续加速流入港股市场,再加上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港股流动性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从历史经验来看,港股市场10月份日历效应通常较为显著,主要宽基指数在这一月份往往能交出较好答卷,综合上述多重因素,方正证券认为港股红十月行情值得期待。
随着三季度恒生指数成功突破并站稳25000点这一关键分水岭,市场对港股后续走势的预期进一步升温,建银国际也在此背景下给出了对港股市场的判断。恒生指数站稳关键点位后,港股一二级市场良性循环得到进一步强化,牛市格局已基本确立。建银国际强调,当前港股投资逻辑正从估值修复向基于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估值重估转变,这一趋势正逐步形成市场共识,有望为港股市场带来新的上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