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国人寿通过前后4次减持,累计实现投资净收益18.93亿元,加上历年分红,总投资收益率超过150%。 ②在中国人寿逐步退出杭州银行的同时,另一家险资巨头新华保险选择入场。
财联社9月30日讯(记者 郭子硕)9月26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财联社主办的“2025上海全球金融・资管年会”在上海陆家嘴召开。
在科技型企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银行业如何精准支持企业从种子期到上市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已成为各家银行的重要课题。
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李林在圆桌论坛环节指出,银行做科技金融主要看两个团队,一是看科技型企业人才团队,二是看银行的科技金融团队。
聚焦“人”的价值
李林指出,传统银行依赖抵押物或经营性现金流的模式已难以满足科技型企业的需求,银行必须构建差异化的授信评级机制。从浙商银行的经验来看,将“人力资本”作为评估科技型企业的核心依据。通过对创始人和创业团队的评价,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风险评判的重要参考维度,弥补传统评估体系的不足。
在制度保障上,总行在风险政策上给予分行科技金融差异化的授权,对科技型企业实施差异化的评级机制。考核重点从单纯的收益创造转向关注客户服务与产品覆盖质量。
在银行科技金融团队上,要围绕“专”字建设。可设立科创专题信审会,由理解行业特性的评审人员参与决策,确保能够把握行业发展脉络,实现与客户“同频共振”。在总行与分行层面,建立科技金融“专业服务先锋军”,要求团队聚焦重点行业,开展政策分析和行业研究,并针对不同行业特点设计专属产品。通过团队专业化分工,从而让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潜力和风险点。
李林透露,目前浙商银行公司客户结构已从原来的“基建+房地产”为主转向“产业+科技”为主,科技型企业已成为浙商银行客户转型的主力军。
生态圈建设:跳出银行做银行
李林指出,服务科技型企业非单一银行部门能完成,需要整合全行资源和产品。李林强调,要“跳出银行看银行”,建立包括投资机构、券商、园区等在内的“朋友圈”,共同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
“科技型企业是未来零售领域的新贵。科技型企业员工及其管理团队也是零售业务的潜在目标客户。”李林指出,这些群体存在个人资金需求和财富管理需求,为银行提供了综合化服务机会。
对于未来发展,李林认为,量的增长是趋势,但银行对科技型企业的服务重在“质”而不唯“量”。服务科技型企业要精选标的,主动提高“硬科技”企业服务占比,在企业初创阶段陪伴成长,待其爆发式成长时提供充足资金助其成为行业龙头。
李林建议,若能适度放宽AIC牌照条件,向科技金融探索经验丰富且具备相应资质的银行开放投贷联动试点,将更有利于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与收益平衡,也会激励更多银行积极参与科技金融领域。